每天只要睁开双眼,目光所及之处,各种景、物都尽收眼底,那些看到的并无特殊之处,看只是理所当然的一种注视行为。看完这本书(这里又是看),如书中所说,看是一种主动的选择。看去哪里,能看到什么,从哪一个角度看,这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就算同一种事物,每一个人看到的也不一样,不一样取决于看到的角度与细节。
眼睛看到的可能转瞬即逝,来不及细细琢磨。有一种“看”通过镜头看过去,这让看的一瞬间发生了定格,成为照片可供日后反复地看。拍成照片的一瞬间是拍摄者主动的“看”,而照片又可以重复地看,照片从成像到观看,看与看有不同也有重合。在这诸多看的动作中,对以看观察世界的人来说,这是最为平常和普通的事。但“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的事难以引发思考。看完这本书,才觉看是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没有了“看”,生活就是黑白色。
书中写到,“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这提示,看不仅仅是看,还是一种审视。我细细回想看一件物品时的表现,真的只是发生了一个看的动作吗?好像不是,在看的同时,大脑在飞速转动,有一些信息被我捕捉了下来,有了思考与连动,有一些如电光闪过一般不见踪影,小到好像从没发生过一样。看是从我出发的一种主动审度,看的一瞬间,我与物品之间注定发生了一些关连与连接。
这本书中用了许多文字介绍画作的欣赏。这不是引导读者怎样欣赏画作,而是以“看”的角度怎样看画。在庞大的古典画作上,人物各异,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画作背景,平常观看时大都是一看而过,在书里,作者小心翼翼地带领读者看了画的局部,让细节尽可能展现出来,从人物的神情到细微的动作,这是一眼看过去无法看到的视野。“审度”地看,让画作有了粘性,人物变得生动,表情也有了感染力,一幅画不再是一幅简单的画,通过看,观赏者与画作可能会发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畏或亲切或莫名其妙或感同身受的关连,只要有了关连,就产生了观赏的关系。
我从未想过,看一幅画的背后会有如此细密如织的联系,以前以为仅是看一幅画而已。这本书打开了看的背后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子,看到了一个已经存在、但并不是真切存在的世界,原来“看”不仅仅是看。
除了画作的看,这本书还用大量篇幅讲到了广告。现在,广告无孔不入,是人们日常生活里重要点缀,人们不是主动地寻找地去看广告,而是不经意地被动地看和接受。书里讲,“所有广告都对克服焦虑下功夫”。忘记了在哪看过的,一个人讲他在外地出差,习惯把电视接到购物频道,他喜欢听里面的人的激昂的声音,高昂的声调能让人暂时忘却在异乡的烦恼。
广告在某一方面能看让人看到理想生活的影子,克服一些当下生活的焦虑,看广告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地接受,因为在被动里有主动的影子。
这本书着重对照了广告与画作,在一些广告里可看到画作的影子,有可能是构图类似,还可能是神情相近,或者意境雷同……这些关联,是寻求的结果,也可能是纯属巧合。之所以会发生“巧合”,因为人的审美无法脱离过去的影响,也可能是尽管世界变化之大,但审美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些根基仍在。
看完这本书,对每天都会做无数次的惯常的“看”有了新的理解与感受。之前,看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想过为什么发生,也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发生,因为看就是看,以为那是身体自带的一部分。在现在,就算随意地放眼看去,随意中也有角度的选择、视角的范围、主观的思考,这都让“看”有了不同。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