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题记(书中语)
什么叫好书?好书就是让人为之思考、为之陶醉、为之震撼、为之激动、为之悲喜的书。“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这就是好书的作用。按理,我这个年龄也早过了一惊一乍的活跃期了,但我还是低估文学力量的强大了。有人说,《平凡的世界》最适合高中生读。毕竟高中时代是最活跃也最可塑的时期,也许高中生读了《平凡的世界》,就能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现在读这部小说,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多愁善感的高中时代。当看到李向前出车祸压断双腿时,当看到田晓霞为救儿童而被洪水冲走时,甚至有点不忍目睹的感觉,甚至和孙少平那般有种侥幸的心理希望田晓霞能够在约会那天突然出现,这种情节在武侠小说中不厌其烦地发生。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平凡的世界的故事,没有半点浪漫的情节可以想象。
其实,凭我的阅读经验,一开始就知道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如何安排她们二人的未来,我猜作者内心肯定作了很多的矛盾斗争。晓霞太完美了,漂亮、有知识、有气魄、有胆识,这么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注定该轰轰烈烈地逝去,生如夏花般让人扼腕痛息。许多读者认为路遥过于残忍,既让少安妻子秀莲患肺癌死去,又让少平恋人晓霞英年早逝。前者是现实的残酷,后者又是理想的残酷。饱经磨难风霜,初见旭日当头,即遭此罹难。“爱情,应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它就是在活生生的生活之树上盛开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便是作者的爱情观。孙少安的爱情生活是所有农村婚姻的典型,他们同甘共苦理应有一个不错的明天。虽然不可能有圆满之宇宙,但作者完全可以在少安身上笔下留情。
自然,无论是不走到南墙不回头的李向前和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田润叶,还是突破世俗的润生和红梅,抑或者是少安少平兄弟的爱情婚姻,等等,这都不过是这部书的枝枝叶叶而已。或许有人说此书离不开俗套,人物存在着高大全的倾向,也许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茅盾文学奖作品能达到这个高度真的很不错了,何况我读这部书的时候真的很有感觉。路遥花了6年时间呕心沥血写就的巨著,我几乎用6个晚上就看完了,囫囵吞枣之余真的有种酣畅淋漓之叹。尽管只匆匆看了一遍,的确也有不少肤浅的体会,但我却只想说说我对这部书描写“劳动与苦难”的感觉,其他我唯恐辞不达义以致有失偏颇。
这是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农村的故事,主要围绕双水村孙、田、金三个家庭进行展开。尽管陕北农村和华南农村有着很多的不同,但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尽管故事发生的横截面在1974—1984年这十年间,我出生的时候这故事基本也就刚好结束了,但我仍然深有体会。小说里面发生的人物和故事,我感觉太熟悉太亲切了,他们好像就发生在我身边,他们似乎就是我们父老乡亲与兄弟姐妹。关于“劳动与苦难”的二重奏是那么苦涩与沉重。有人说70年代的人阅读这部书是最有感觉的,不难想象,当年这部书温暖了多少挣扎在劳动与苦难边缘的青年。
至今我仍然能切身感受到这热度,小时候就经常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述他们成长的历程,他们关于农民成分、公社大队、读书斗争的阐述似乎在这部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部书里面的所有穷苦人家的孩子几乎都是那么的懂事与争气。青年就扛起家庭重担的孙少安,很小就懂得拿着小篮子去拾柴火的兰香(读起书来一直名列前茅不让人操心),还有那读书期间自卑与自强的孙少平,这样的人物在我们村里屡见不鲜,甚至在我们身上仍然深深刻有他们的影子。别的不说,就说我们兄弟成长过程中不也有这样的故事吗,我们也曾小小年纪就去替爷爷奶奶拾柴火,替爸爸妈妈抬水做饭做家务,稍稍长大后就像少安少平一样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山上干活,除了背负着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干的活几乎和在村务农的青年农民无异。
当然,这不是耻辱的历史,也不是荣耀的资本,它只是我们成长中刻苦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正如书中路遥所深情地感慨:“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这是多么地符合我们的心声啊!假如我们能扪心自问自己还算是忠厚老实、纯朴勤劳的话,我们应该把这归功于我们的父母。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而书中孙玉厚老农的憨厚老实、正直善良不全都在少安少平兄弟身上得到体现吗?这种家教在我们农村里面也得到了无声地论证。书中孙玉厚劳动的付出和苦难的经历,不过是我们村里的寻常现象罢了。而我父母所经历的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如我没有读所谓的大学的话,或许已早跟少安一样和玉厚少平分家过小日子了。这就是农村的现实,这就是农村的尴尬,与其说是分家,不如说是脱离所谓的负担。对于老人们来说,这家都是分不了的,无论儿子媳妇多么地不孝,他们对他们的心都是不变的,这就是天下所有父母心的可敬与伟大之处。面对着如今父母的劳累,我感觉到既心疼又无能为力,父母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至今依然无可回报。一朋友曾在QQ签名上感慨,他一年才能在所有传统节日回家,就感觉特别的难受。而我几乎一年才能回三两趟,这又该情何以堪!
为什么这部书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这自然跟作者路遥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从他的写作手记中得知,作者曾经为了写作这部书,亲自到陕北窑洞去生活体验,更别说他从小劳动与苦难给他天然的帮助了。作者热爱劳动,深爱农民,他对陕北这片贫瘠的热土爱得深沉。从书中我们可以轻易感受到作者的激情与热情,书中不时跳出一段两段作者的议论,这种现象是很少在其他书中存在的。但我觉得在路遥身上则很正常,作者澎湃的激情似乎过于汪洋恣肆,他似乎觉得书中主人公不能说出他的所思所感,书中有关生活与人生的哲理俯拾即是,这都需要作者多少的人生阅历。如“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这就是作者激情所燃烧之火。
最后我用路遥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这是对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的赞歌——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有多数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常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