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想法
学会批判性思维,让自己少吃点亏

学会批判性思维,让自己少吃点亏

作者: 余无忌 | 来源:发表于2017-01-22 21:36 被阅读346次

    01

    前段时间,在一个微信群里和别人讨论心理学的问题,有个群友抛出一种心理学治疗方法:夏威夷疗法。这是一种被称之为正念疗法的所谓心理学治疗方法,当然我是不承认它属于心理学。

    如果你们对这个方法不太熟悉,我说本书你们就知道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零极限》,内容即使你看过估计也忘的差不多,但是你一定会记住那几句经典的内容: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这个治疗方法真的是被他说的神乎其技:在精神病院通过每天跟病人说这几句话,病人的病就好了;家里的鱼几乎快要死了,通过对鱼说这几句话,鱼又神奇般的翻身了。

    我抱着好奇的态度问了几个问题:这个疗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精神病院的病人有几个是通过这个疗法治好的?你是如何确定那些鱼是因为你说了那几句话就翻身了呢?

    最后他的答案是:宇宙能量是没有办法解释的。

    面对这样的解释,我只能沉默不语,如此牵强的理由也能言之凿凿,实在是匪夷所思。但是,对不起,在我的评价体系里,它没有说服我,所以我不能相信你。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星座、塔罗牌、性格测试等,只要稍微推理便会发现这些理论根本站不住脚,至少在逻辑层面是漏洞百出,甚至是无据可依的。

    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深信这些理论?原因一定是复杂的,比如有些问题人力无法解决,就只能借助神力,或者是他给了自己一个解释理论,虽然这个逻辑体系在我看来是错误的,但是在他的认知层面已经是最好的解释了。

    02

    今天推荐这本《学会提问》给大家,这是批判性思维领域极好的一本书,相信你看完这本书后,就不会再轻易相信一些很明显有问题的理论和骗术。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学会提问》这本书里把人的思维划分为2类: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是指一味吸收别人传递过来的信息,而不加以甄别,上面那个例子说的就是这类人群。

    淘金式思维也叫批判式思维,是指带着评判的态度看待接收到信息,从中甄别信息的质量。

    批判式思维根据目的不同,又分为2个层次:

    1、弱势批判式思维是指坚定的维护自己的想法,批判一切对自己的想法发起挑战的观点的思维。

    2、强势批判式思维是指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观点,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同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的思维。这个思维是我们需要努力培养的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一个人无论是写作或者演讲都是试图让你相信接受他在表达的观点和结论,一个可靠的结论应该由令人信服的理由➕严谨的论证过程组成才能够让人信服。但是很多人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犯了一些错误,导致结论十分牵强。

    以上面的讨论为例,作者的

    结论:夏威夷疗法对有神奇的疗效

    理由:

    (1)可以让精神病人恢复正常。

    (2)可以让濒死的鱼重新翻身。

    论证过程:对着精神病人和濒死的鱼,默念“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到这里,你还会不会觉得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呢?

    03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客观的评价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应该从理由和论证过程入手,看看理由是否成立,论证过程是否合理。

    通常作者在罗列理由的时候,会采用这么几种方法:

    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在这几种方法中,直觉、个人经历、个人观察、典型案例这几种理由通常比较容易反驳,很明显就能找出漏洞,但是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研究报告、类比就很容易混淆耳目,让人接受其结论。

    今天中午,一个同事跟我说华为手机就是比小米好,我问怎么得出结论的,

    他说我分别用过小米和华为,小米就是比华为卡。到这里,不小心你就信了华为比小米好的结论,因为这是当事人的证词,当事人亲身经历还能有错?

    但是我接着问,你的小米和华为分别是什么型号?他说,米4和华为P9。

    好了,我知道问题在哪里了,同事拿4核的米4和8核的P9做对比,显然轻易得出华为比小米好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还是不成立的,因为他提供的2个手机本身就不具有可比性。

    还有专家意见和研究报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2种方法都是利用了人对权威的顺从心理

    但是仔细去论证的时候,依然会发现漏洞所在。

    比如,专家给出的理由是否合理,专家跟结论是否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研究报告是怎么来的?研究报告的样本是否合理?论证方法是否合适?如果论证报告中没有体现这些细节,那么论证报告的权威性依然值得商榷。

    还有类比,这是最容易躲过人的思考机制的方法了,举个例子:

    学校应该开除小明,因为小明在班上总是捣乱,破坏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同学,就像一粒屎坏了一锅粥。

    表面看起来这个类比很合理,把小明比作一粒屎,他的表现会坏了一锅粥,影响了所有同学。但是这里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一粒屎确实会导致一锅粥都产生臭味,但是一个坏同学不一定会让所有同学的成绩都不好。

    这些证据或多或少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谬误,最常见的谬误包括:

    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追求完美方案谬误: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而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同了。

    诉诸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论证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虚假的两难选择方案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含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一个不相关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你能找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利用了哪些谬误让你接受他的结论吗?

    04

    除了识别作者所利用的谬误手段外,我们还要注意作者是否利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逻辑推理中是否有隐蔽的前提假设,以及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当作者使用一个词语的时候,你要问一下,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是否有不同的解释。

    当作者给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你要甄别一下,这个结论是否隐含假设性前提,强迫你去接受,顺从他的思路。

    当你看到一些数据或百分比时,要先问一下这些数据从何而来,不同百分比的基数是否一致,数据呈现的方式是否是平行的。

    05

    上面的理由、证据和论证几乎包含了我们平时表达的所有方式方法,如果这些都不可靠,那么我们要如何判断一个结论是值得接受的呢?

    我认为值得接受的结论应该是符合科学的几个标准:

    首先,它追求的信息是可公开验证的数据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可验证性。

    其次,它可以使用特别的程序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的错误率,也就是可控性。

    最后,它应该力图在语言运用上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也就是精确性。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养成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当我们在面对一个结论的时候,应该多问一下为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证据是否是合理的?


    我是余兴,一名老销售司机,大部分的时间靠说话混口饭,如今尝试用文字让你们认识我和我认识的世界,希望你们喜欢我的文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批判性思维,让自己少吃点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mn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