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没有丝毫的进步和成就感?
明明列了待办清单,生活还是一团乱麻?
学了很多时间管理技巧,却还是被时间追着跑?
如果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到头来可能是一事无成。
真正厉害的人,他们都是”不忙“的人。
1.太忙,容易丢了自己
看过一个问答:“为什么我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却没有丝毫的进步和成就感?”
高赞的回答是:“因为你总是在瞎忙,不分大事小事,什么都忙。”
哈佛大学曾对毕业生做过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
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
换过方向但并不频繁的人,成为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
那些没有目标,频繁换行业的人,生活不尽人意,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把你的心思永远专注到一个地方,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是最要不得的。
不要把时间花在那些压根不重要的事情上,丢失了自己的本心。
做一件事之前,问问自己:这真的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情吗?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专注提升自己,在一个领域坚持3-5年,再回过头来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生活本来就很精彩。只不过很多人没发现自己是作者,没发现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作。”
2.成就事业,不忙,或许是大器晚成。
张涵予在参加《心路》时,讲述了自己演艺生涯的心路历程。
他在44岁以前演的很多电影中都没有名字,第一部影片演了一个朋友,第二部电影《大腕》,在里面演了一个神经病,有一些台词。
熬到《天下无贼》时,才正儿八经演了一回配角,一个卧底警察。
但是,张涵予并不着急,也不羡慕那些明星大腕,因为他知道每位演员都有自己的演绎方式,没有可比性,也无法相互替换。
直到44岁那年,他等到了《集结号》里的谷子地这个角色,一炮而红。
张涵予坦言:“好多的事,你得熬到一定程度,熬到火候到了。”
《甄嬛传》里面有句台词:凡事太急,反而不易得。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有人问查理芒格如何变得像他一样富有,他的回答很简单:
”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从前更聪明一点。
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
每天慢慢往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大多数人已经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
董卿曾说:“我永远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人生需要全力以赴,但是不能太着急。”
3.放下烦恼,不忙,学会享受人生
毛姆曾说过: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我很喜欢畅销书作家马修·凯利(Matthew Kelly)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节奏》(The Rhythm of Life)中所言:
“一方面,我们都希望快乐;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快乐。
但我们都不会去做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我们太忙了,没空。没空干什么?没空让自己快乐。“
作家李筱懿曾经感慨道,在她四十岁之前,把幸福解读为“有”:有钱,有车,有房,有事业。
于是从那之后,她拼命寻找各种工作机会,让自己忙得脚不沾地。
直到40岁那年,她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才突然明白,幸福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越忙碌越要停下来享受生活。
人民日报有着这样一句金句:能拍就拍,能照就照,想炫的一定要去炫。
因为十年后,再好的相机和技术,也拍不出你如今的模样。
会享受生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去创造生活。
4.学会时间管理,不忙,还能效率翻倍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是多年的好友。
盖茨曾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巴菲特时,发现巴菲特的日程表稀稀疏疏,几乎是一片空白,感到大惑不解。
巴菲特解释说,必须擅长说“不”,才能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盖茨觉得这是巴菲特教给他的重要一课。
真正优秀的人,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
他们善于给任务区分优先级,专注最重要的事。
把今天一定要做的事先拎出来,其他事情给它绕路,不要花大量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这样即使你很忙,但因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已经做过了,每天更有能量,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
写到最后
余华在《活着》中说过: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用在了哪儿。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以什么心态对待时间,决定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不读书教主
一个理性的文字治愈师,希望你能够在我的文字里,找到一点对于生活的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