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表达的中国传统社会构成(1/3

浅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表达的中国传统社会构成(1/3

作者: 徐俊威 | 来源:发表于2019-06-23 13:11 被阅读0次

    2019/6/23,俊威,上海

    这学期的MBA选修课我选了《中国社会与中国管理》,这是一个宽泛且具有深度的课题,原本以为这是一堂谈古论今的课,但是在这短暂的8节课过程中,周建国教授就为我们梳理出了一套有血有肉、脉络清晰的中国社会基本特质,并在课程中分享了各种中国社会结构理论,与西方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到中国社会管理的复杂程度之高、难度之大并不是普通来百姓能够在茶余饭后在“指点江山”就能一语道破的。这里蕴含着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和人伦逻辑。

    课程中第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中国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听完课程,我们得到一个可以普遍能理解的解释,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认为每个人的关系是一样的、平等的,是一种普遍主义原则,而中国社会是礼治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一种特殊主义原则,尽管有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但是在行动中不由自主地会选择特殊主义。中国人讲人伦,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人际关系的设立,在当时法制还不善于运用、不成熟的情况下是最具有秩序性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伦”是有限的,因此,有的人一出生就有丰富而具有力量的“伦”,有的人就只有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力量薄弱的“伦”。我们是从氏族迈向国家的,一切与人的联系都起源与血缘关系。在这样的人伦管理体制之下,“国”的概念其实没有那个深刻,而是“天下”的概念,当初孔子周游列国,在现在人看来也就是在中国大江南北走了一圈。而儒家文化能够被当时的社会管理者所接受,应该是“被选择”的结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在中国似乎并不能够完全行得通,因为执法人员也有自己的“伦”,在自己的“伦”的范围内做事,就得有分寸,所以不至于太铁面无私。尽管我们歌颂公正,但也是有选择性的。

    有一次我发烧,在医院挂点滴的时候听到隔壁座位的一位奶奶在和别人分享身边的故事,说是一个邻居的孩子去了美国,邻居最近也生病了,但是孩子们却不愿意从美国回来照顾老人家,而是让自己的亲戚请了保姆去照料自己的老父母,因为孩子们工作忙碌,又是处于事业关键期,权衡之下才做了这个决定。这位奶奶丝毫没有病号应有的萎靡,越讲越气愤,仿佛这个没良心的逆子就是她自己的孩子。听她们有声有色的讨论,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上“老娘舅”电视节目,我们应该从伦理道德上去谴责孩子们的自私呢?还是应该倒过来劝老人家想开点呢?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道德沦丧了,越来越不负责任了?还是年轻人的选择更理性、更符合人性了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明天分享第二部分内容…


    我是俊威,凡瀛家族办公室创始人,专注家庭资产配置,热衷葡萄酒品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表达的中国传统社会构成(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pi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