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地球的物体有两种来源,第一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第二是太阳系的最外围。那么消灭恐龙的是一颗太空石块(小行星,由金属与岩石组成),还是一团雪球(彗星,由冰,雪组成)呢?两位天文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存在争议的说法——彗星。这一说法很可能会将削弱人类为预防彗星撞击地球所做出的努力。
小行星撞击地球并不是少见的事情,但只有少之又少的能够带来任何影响。经过地球轨道的彗星则更少。在几亿年之间,一个像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大小的陨石坑,被广泛认为是那颗660万年前让恐龙灭绝的陨石。这颗陨石在现在的太阳系看来十分古怪。天文学家们怀疑是否恐龙只是非常不幸地恰巧遇到了它的撞击,还是像如此剧烈撞击的几率在有些时刻更高。有理论声称太阳系外围的扰动会增加抵达彗星撞击地球的几率。
哈弗毕业生阿米尔·希拉与教授艾维·罗伊布对于彗星撞击地球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他们称大型彗星经过太阳轨道时通常会被分成小块,如此,地球被这颗彗星离开时撞击的几率增加了十倍。
彗星是由冰组成的,如果距离太阳太近,并将会融化,一颗大彗星分解成多块小彗星。这就是去年阿特拉斯彗星的命运,天文学家并没有机会观测他离开太阳系时壮观的景象。但更加巨大的彗星,它的一个碎片就可以使一整颗行星陷入黑暗,受到太阳的影响更少。这似乎并不支持彗星分解一说,但希拉与罗伊布在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中的论文指出了另一种方法:
“当一颗彗星近距离经过太阳时,距离较近的部分会感受到更强的引力,是的整颗彗星感受到一种潮汐性的力”,希拉在一次发布会上如此说道,“这种力将会导致潮汐干扰现象,导致一颗大彗星的破裂。”
这项报告包含了一个模型,此模型展示了潮汐力在多数情况下是极为强大,并完全能够将彗星分解的。当然,无论是融化还是潮汐力,彗星仍需要接近太阳,但希拉说接近太阳的彗星非常常见。“木星——最大的行星——的引力将进入太阳系的彗星甩入非常接近太阳的轨道”,他说。这篇报告成约有百分之二十来自海王星之外的彗星会落入如此的近日轨道。
但两位作者都意识到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和弗里德堡陨石坑是很久之前形成的,所以要确认究竟发生了什么比较困难,我们只知道两者都是被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所产生的。碳质球粒陨石只占所有陨石种类的百分之五左右,是在太阳系内部很少见的,也许在长周期彗星中更加常见。
太阳系内部的各种轨道对陨石充满了威胁,就像阿波菲斯小行星的路线一样,人类将有充足的时间来保护家园。长周期彗星给我们的警告时间更短,约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想要为这种威胁做好准备,我们需要早早地预备好。
罗伊布和希拉发表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报道,但罗伊布近日声称外星文明已经达到地球。“奥陌陌星是一座外星飞船,并不是什么小行星或者恒星产出的氢原子团。”这样的说法作为媒体头条非常吸引眼球,并被多方媒体争抢报道,但在科学界却没有那么多支持者。但无论如何,这两位科学家的工作被业界广泛认可,与此同时,我们将对此学说拭目以待。
彗星(希腊语:Κομήτης,德语:Komet,英语:Comet),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SSSB)。当其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的数十千米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长达一天文单位。
彗星的轨道周期范围也很大,可以从几年到几百万年。短周期彗星来自超越至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或是与离散盘有所关联。长周期彗星被认为起源于奥尔特云,这是在柯伊伯带外面,伸展至最近恒星一半距离上,由冰冻天体构成的球壳。长周期彗星受到路过恒星和银河潮汐的引力摄动而直接朝向太阳前进。双曲线轨道的彗星可能在进入内太阳系之前曾经被沿着双曲线轨迹被抛射至星际空间,则只会穿越太阳系一次。来自太阳系外,在银河系内可能是常见的系外彗星也曾经被检测到。
彗星与小行星的区别通常只在于存在着包围彗核的大气层,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扩散著。这些大气层有一部分被称为彗发(在中央包围着彗核的大气层),其它的则是彗尾(受到来自太阳的太阳风等离子体和光压作用,从彗发被剥离的气体、尘埃、和带电粒子,通常呈线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为已经接近太阳许多次,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可挥发的气体和尘埃,所以就显得类似于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认为与彗星有着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轨道内侧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阳系的外侧。主带彗星和活跃的半人马小行星的发现,已经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间的差异变得模糊不清。
截至2019年7月,已知的彗星有6,619颗,而且这个数量还在稳定的增加中。然而,这只是潜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数量:估计在外太阳系的储藏所内类似的彗星体数量可能达到一兆颗。尽管大多数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够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会有一颗裸眼可见的彗星,其中特别明亮的就会被称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学家的报告首次明确的指出在矮行星谷神星,也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有水汽存在。这项检测是通过赫歇尔空间天文台使用远红外线技术完成的。此一发现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会有这种典型的"喷流萌芽和羽流"。根据其中一位科学家的说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间的区隔是越来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认为彗星是凶兆搜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