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鸿最近又上了热搜,是因为在早前一期《锵锵三人行》的摄制中,俞飞鸿被窦文涛和冯唐两个“老男人”围绕着单身和婚姻问了好多问题——关于单身、婚姻等等。
不仅有些油腻还带有攻击性,但俞飞鸿都大方得体、以柔克刚地怼了回去。
场面甚是精彩。
连带《十三邀》节目中对话俞飞鸿的许知远,三人一致受到了网友群嘲“油腻老男人的直男癌式发问”,也给俞飞鸿起了一个新名号“老男人的照妖镜”。
问答间,俞飞鸿淡定如水,内心强大,眼神里都流露着精致通达,面对每一次犀利提问,潜台词满满“这都不是事儿”的既视感。
都说美人在骨不在皮,已然47岁的俞飞鸿,洗练出了独有的优雅自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乎外人如何评价,特别是“老男人“。
有魅力的女人,内心自由而勇敢。她们同样会恐惧、害怕,但她们依然选择去接受挑战,去追寻成长。她们不满足于外表或者现状,而是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俞飞鸿活得很明白,她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会努力去追寻。
求学:努力,但不盲从
其实,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是高知,考上大学后学过一年不喜欢的专业,因为喜欢表演,后来转而又重新去考北影。
俞飞鸿的大学同学刘爽在微博里发过:
“我们忙着恋爱的时候,她却学习英语,以后能用英语演戏生活;我们睡懒觉的时候,她却天天练晨功没有一次迟到,最后拿到奖学金;她说要参加1500米的跑步,我们不信,没想到她跑了下来还拿了名次;最开始我是很嫉妒她的,人长得乖巧,学习又好,不过最后是由衷地佩服了。”
可见读书时期,她是有多努力。
俞飞鸿在毕业后留校任教,用了系里唯一的留校名额。这在众人看来,实在是安稳的好差事,她又一次选择离开。她无法从外部提供的赞美和帮助中,找到安全感和自由,于是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到美国寻求完善和突破。
她说:“我如果一直留在学校里,什么风浪也没有经历过,只是学会了照本宣科,那我又如何去教别人呢?”
追求自我的时候,也许需要舍弃别人眼里更好的东西,关键在于这时是不是还能有勇气果断放弃。
俞飞鸿有这个勇气,因为这一次,她要努力去拓宽人生的边界。
事业:追寻心之所求
演艺圈里的美女,多数都忙着将自己的青春和美貌赶紧变现。但俞飞鸿出名后,因为不喜欢演艺圈的生活方式,推掉了大部分的演出邀约,放空自我,悠闲地过着小日子,旅行,与朋友聊聊天,养养猫,种种花,然后睡觉睡到自然醒。
她很明白,整天忙碌于演戏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样的生活中,她将不再是原来的俞飞鸿。
直到有一天俞飞鸿在飞机上,读到小说《银杏,银杏》,其中的故事总是萦绕在她心头,到处给人推荐,想把它拍成电影,结果因为王朔一句“既然你这么喜欢,就该自己拍出来”,开始了七年打磨电影《爱有来生》的漫漫长路。
第一次做导演的俞飞鸿吃了不少苦,全程都亲力亲为,原本沉默寡言的她,为了拍电影不得不跟各部门协调,据理力争;带着整个剧组风餐露宿,中间经历了资方撤资,临时换演员,当地暴雨引发泥石流……等重重困难。连她的闺蜜都说,何苦要这么倾尽全力折腾自己,“足足老了好几岁”。
但她依然坚持了下来。
俞飞鸿为了这部电影,前前后后忙活了差不多十年, 这部《爱有来生》,让她获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电影唯美浪漫,不过却叫好却不叫座,投资4000万,只有200万的票房。
但她觉得她坚持了下来并有所收获,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她说:
“人生的付出从来就不一定跟收获成正比。在别人眼中的收获可能是票房,但我自己觉得在精神上的收获非常大,有了这样的心态,我觉得任何后果我都可以接受。”
她深知自己想要什么,才不会被欲望所淹没。
自律带来的自由,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长:内心强大的坚持
《金星秀》上俞飞鸿曾说过: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触动最大的不是说你多爱一个人,不能够在一起的那种伤感,我有成长一个跳点的时候,是因为发现你爱过的,有一天你会一点都不爱,那个时候就觉得成长了。”
看完会发现俞飞鸿有自己的思考,为什么两个人最终无法走到一起,是成长的人和停滞的人无法平视。
有记者采访她为什么在最当红的时候反而停下来,不去演戏了?
她只淡淡地说:“我不关心红不红,那些问题从来没困扰我,我关心的是我的生活,我的心境,我有没有成长。”
在俞飞鸿眼里,名利没有那么重要,正像俞飞鸿的名字来源于苏轼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惊鸿仙子般到来,淡然行走于世间。
她的美绝不仅仅是外表,而在于她对人生的那一份态度坦然通透,在于她自我的强大与丰盛,在于她的淡定从容。
一路上,我们时常会羡慕别人生得一副好皮囊,家境富裕,机遇多多,却总是忘了,真正值得羡慕,并且学习的,其实是内在的追求和态度。无论这份态度是拼劲,还是随性,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勇敢去追,做自己才最重要。
5150秋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