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完《穿越中国的10134公里》。作者是一个中国阿根廷混血儿,年过半百,想要理解父亲,了解自己血缘背后的那个国度,于是从香港开始,一路旅游,到珠海,他的故乡台山,后来从西到北,再到北京,最后上海结束旅行的旅游记录。
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比较高,是一本外国人视角的游记,我想应该有一些不一样的角度写祖国的风采。
但是,实际上,这本书并不能带来这种期待。它就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每到一处就是记录看到了什么,记录了哪些,自己内心里对这个熟悉而遥远的国度的感慨,并无太多意思。
但是,它非常适合,在这样一个炎热的,世情纷乱,尤其是在疫情以来已经长久没有出行的夏天看。
文字浅显,不用动脑,甚至配图都不具有太多停留视线的价值。但是就是这种似乎无用的书籍,一页一页地翻,翻完即逛遍了大半个中国,满足了一下久未出行对壮阔山河想念的心。
每天打开看到的地名,都是与疫情有关,或者与其他有关。祖国地图上的很多地域特色的景观,地名,特产,美食,有些时候我都快忘记名字了。
所以,看这本游记,竟然有一种满足。
满足到,我都把国家地理这本杂志放进了购物车,想着还是继续无法出行,就每个月看一本杂志,来满足自己视觉的渴望。
其实,假若没有疫情,我也未必会日日出行。我有我的牵挂,注定我没法走太远太频繁;我也有我的局限,决定了我无法随心所欲,像自己的文字一样,讲步伐触摸到那些我向往的土地上。
但是,可以畅所欲行,自己不出行,与因为种种原因担心被困不出行;或者每每看到一个城市名字往往都是又成为风险地区了,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所以,尽管啊,一个周末,明明在看一本并不能带来太多学识上获益的书,我还是很贪心的,一页一页地看完,一个一个城市地念完,像是完成了一场自己的,畅快的旅行。
各种世情,纷纷扰扰,人人有自己内心的奔乱。我认同一个博主说的:莫慌,做好自己的事,然后拉开时间来看。
我其实也不慌,但是真的很想出去走走,看看书中世界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而内心因为重归广阔世界,不再拘泥于日常种种凝滞的消息而舒畅,愉悦,以及收放。
出不去,就只好在书中看尽世界。又是时候翻翻《这里是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