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337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79(2024.1.29星期一)
孩子十几岁前与十几岁后,有很多不一样,尤其是男孩子孩子,一过十岁,突然间长了很多力量:三五个孩子一群上坡底到河边,啥都敢干。“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可能就是十几岁的孩子。我儿子那时候也一样,十岁那年夏天,一放学跑到家里撂下一句:“妈,上坡摘酸枣嘞哦”撒腿就跑。“跟谁去呢,小心掉到沟里!”我追出去扯着嗓子吆喝道。“不会的,我抓住沟边小树……”他边吆喝边跑走了。看来,已经尝试过了,有了一些野外疯玩的经验。没多久回来了,拍着鼓腾腾的口袋很自豪地说:“妈,妈,你看,多不多!给,你尝尝!”那样子着实可爱。
再大点,初二初三跟爸妈还有话说,高中就又不一样了,一回来,待在自己屋里,没事不出来,话也不多说了。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当我们了解孩子心理发展阶段之后,接下来我们可能就会更清楚,他怎么在这个年龄会有这些表现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呀?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样的话,我们就更能从容地应对,而不只是单纯的从“他应该怎么怎么样”“他必须怎么怎么样”等这些角度去看孩子。因为,当我们从“应该”的角度去看一个人的时候,就容易有情绪,“你紧该懂事了,你那么大了还不懂事!”接下来就会闹很多的别扭和矛盾,看他看不顺眼。
我们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你该学的呀,是你该做的呀,你怎么会这样呢?”,然后,很多的“内耗”也就开始了。这不利于建立相对良好的关系,也不利于更好地“降压”。哈哈,突然感觉“降压”一词用在这里别有一番意味。
所以,摒弃“应该”之心,试着用“难得之心”去看,用一般化的心态去看。何谓“一般化”?就是“他在这个年龄出现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当我们认为在这个年龄段出现这个情况是正常的,他能做到哪些是难得的。此时,我们的情绪可能就会好得多了,我们就会稳定多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应该之心”太容易冒出来了,因为,我们太希望别人这样那样了。
我学习焦点解决很长时间了,也知道摒弃“应该之心”,但它依然会时不时冒出来。好在还能及其觉察及时调整到“难得”的频道上,用难得来替换应该。所以,经常想想生活中的难得之处,把自己认为的“应该”都换成“难得”去看一看,写一写,会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而且越关注难得之处,难得之处就会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