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读《沧浪诗话》(5)

读《沧浪诗话》(5)

作者: 虎爪猫王 | 来源:发表于2023-07-02 23:10 被阅读0次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别材,意指另一种才气。别趣,指另一样的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渐悟和顿悟其实并非完全对立,绘画、书法都从临摹开始。读万卷书的过程,就是渐悟的过程。一朝领悟,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说的就是顿悟。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渐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一味纠结于顿悟和渐悟,并无意义。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失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从这里,基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严羽明推汉、魏,实尊盛唐。

    “诗者,吟咏情性也。”把握到了核心。兴趣,则是指一种兴会、情调、韵味。

    诗歌发展到盛唐,风格丰富多彩。大约划分的话,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或浪漫诗派、现实诗派。不管怎么分,诗的主旨多是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发展到盛唐,形式也是多样。五七言的格律、古风、乐府、叙事长诗等等,诗人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体裁。所以,唐诗给人的感觉就是浑然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所谓羚羊挂角就是指这个。格律诗在盛唐达到巅峰,却并没有成为诗歌的束缚。相反,格律本身就有其独特的美感。

    相比较,宋诗的创作数量不可谓不丰富。按《全唐诗》收诗共49403首,而《全宋诗》约27万首,5倍不止的差距。然而宋诗在形式上越走越窄,在格律的胡同里越钻越深,寻章摘句,不可自拔。同时在内容上,说理、议论之诗越来越多,而展现真性情的方面越来越少。

    盛唐诗歌的繁荣,并不只是李、杜,还有许许多多高水平且具有各自特色的一流诗人。前者只是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后者才是盛唐诗歌繁荣的支柱。

    不由得联想起华语流行乐坛,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即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其最好的时代。以香港乐坛来说,那时候无论是谭张争霸也好,四大天王也好,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视角,真正撑起其繁荣的,是其他众多的歌手,几乎每个都能推出经典的作品,每个人的声音都具备其独特的辨识。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其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其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别人的才气终究是别人的。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一味地去学唐诗的某一个优点,本身就已经钻了牛角。如果被学的那个诗人或者那个技能点本身就不是上乘的,比如“郊寒岛瘦”,其结果则可想而知。

    严羽写《沧浪诗话》,推崇盛唐诗歌,言下之意也自然是鼓励学习盛唐诗。所以在举例时,刻意选择了白乐天、李商隐等中晚唐或者非盛唐代表诗人。

    事实上,以宋朝的诗人学唐人诗来说,不可能不去学李、杜。可惜的是,诗的境界,学不来的,因为这不仅仅关乎诗人自己的才华,同时还有社会因素。盛唐诗歌的那种气、韵,也只有在盛唐这个独特的,强盛而又开放的历史时期才能够展现。错过了,就不可能再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沧浪诗话》(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ax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