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作者: River娴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08:33 被阅读0次

儒家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学派,它是用孔子开创,在各个朝代历经很多人的手才传送到我们现在,然而到了我们的大明王朝,儒家这个学派的思想传送到了一个叫做王阳明的哲学家手上,王阳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诗叫做《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依旧让我们印象深刻,意思大概就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这样看来,他对心的理解就和其他人不同了。再如家里面,孔子认为心是一颗人心。既要成己,也要外推、成人成事,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孟子,孟子有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说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道德经》里面的第一句,可以见到他认为的心刚开始就是善良的,遇到那些不善的人,是因为他后事所遇到的事情非常的不让人顺心,才会变成这样的。最后一个就是荀子,荀子说了一句和孟子相反的话,那就是人之初性本恶。他认为人家最初的性情都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人都是伪装出来的,虽说人的性情最初是邪恶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学习,去向老师求教,帮助我们开导出一个善良而正确的道路。

但是这个王阳明呢,他就觉得,人的心就是无善无恶的,是人类给它安定了一个概念。

然而在王阳明的这篇文章中,很多次都提到了这个良知与格物的意思,再次从这四句话中分析,我认为:第一句,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之初心性与道相合,是无善无恶的,就像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二句,人的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好坏也随之而来,这也就是佛家说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意之动。第三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人看到恶的现象后,会痛恨恶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欢。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对得起别人信任的人呐。那么最难的格物又是什么呢?他像是一个开始,因为在大学里面说想要治国、齐家、平天下最开始家先做到格物嗷,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人主动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产生的恶行,主动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我认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深入钻研,就像王阳明看竹子砍了很多年才悟出一个道理来是一样的。想要得到一个真正的东西,就必须静下心来去观察他。

这大概就是致良知的吧。

相关文章

  • 致良知

    再说致良知之前我们得先知道何为致良知?致良知中的的致字就是到达的意思。良知代表的道德意识。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 致良知与经营之道

    何谓致良知? 什么叫“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是阳明心学总纲中的总纲。那么,什么是“致良知”呢? 中...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16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善良无止境,致良知、止于至善,...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6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十六【薛侃录】。 去私欲、致良知。先生...

  • 《知行合一王阳明 05 番外篇一》

    自然而然致良知的人,是圣人;勉强自己致良知的人,是贤人;不肯去致良知的人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 良知可...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1天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1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5天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5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

  • 2018-01-28

    2017企业家致良知论坛上,致良知四合院秘书长立平女士发布了“致良知+”倡议,让社会公众看到了未来践行致良知的清晰...

  • 「心学」致良知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致良知的步骤: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致良知

  • 传习录第二十一天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著实致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dn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