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学派,它是用孔子开创,在各个朝代历经很多人的手才传送到我们现在,然而到了我们的大明王朝,儒家这个学派的思想传送到了一个叫做王阳明的哲学家手上,王阳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诗叫做《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依旧让我们印象深刻,意思大概就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这样看来,他对心的理解就和其他人不同了。再如家里面,孔子认为心是一颗人心。既要成己,也要外推、成人成事,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孟子,孟子有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说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道德经》里面的第一句,可以见到他认为的心刚开始就是善良的,遇到那些不善的人,是因为他后事所遇到的事情非常的不让人顺心,才会变成这样的。最后一个就是荀子,荀子说了一句和孟子相反的话,那就是人之初性本恶。他认为人家最初的性情都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人都是伪装出来的,虽说人的性情最初是邪恶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学习,去向老师求教,帮助我们开导出一个善良而正确的道路。
但是这个王阳明呢,他就觉得,人的心就是无善无恶的,是人类给它安定了一个概念。
然而在王阳明的这篇文章中,很多次都提到了这个良知与格物的意思,再次从这四句话中分析,我认为:第一句,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之初心性与道相合,是无善无恶的,就像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二句,人的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好坏也随之而来,这也就是佛家说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意之动。第三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人看到恶的现象后,会痛恨恶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欢。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对得起别人信任的人呐。那么最难的格物又是什么呢?他像是一个开始,因为在大学里面说想要治国、齐家、平天下最开始家先做到格物嗷,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人主动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产生的恶行,主动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我认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深入钻研,就像王阳明看竹子砍了很多年才悟出一个道理来是一样的。想要得到一个真正的东西,就必须静下心来去观察他。
这大概就是致良知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