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研究一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大散文,在读他的文字之前,想先了解一下他,正好刚得他的一本自传性质的《吾家小史》,一共四章,加一个后记,那就先从这本书的阅读开始吧。
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读完后不仅让我对余秋雨先生及其家族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让我对文革,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首先,余秋雨先生就明确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观点: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毛病。毛病最让我感到痛切的是,它纵容谣言。没错,从他自己家族历史就可以证明。叔叔在文革中自杀,爸爸被关押,家中经济来源断绝,老老少少饥寒交迫,生死挣扎,全都是因为几句谣言。而现在,自己与妻子马兰四海为家,双方父母饱受担忧,也全是因为谣言。谣言在让他痛苦的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也曾经一次次被谣言带出来的真实所震惊,所感动。像,他因为谣言知道了平日里看似不错的朋友的虚情假意,甚至是丑恶嘴脸,因为谣言知道了亲情的可贵。因此,才有了“谣言中,我们彼此为路,除次之外,不再有路”。
从他的家族历史来看,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生导师,一个是他的祖母,一个是他的母亲。这两个人影响甚至是决定了他的性格及人生的方向。而且,这两个人也是在他的家族史上我最敬佩的两个人。首先是他的祖母。1934年,当时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而世家经商的余家在‘我’祖父这一代也败落了,祖父因吸鸦片去世后,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祖母一个人身上。国难遇上了家难,祖母的伟大就在于她竟然没有被打倒,而是冷静下来重新管理家庭。在讨债无果的情况下选择卖房还债。无奈又遇上了饥荒,七个子女只存活下了三个。祖母没有干预父亲与朱家二小姐,也就是‘我’母亲的婚姻,但要求父亲必须做到以后把我母亲接回上海。
就这样,两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人结合在了一起,就这样,祖母陪同母亲来到了乡下生活。秋天下雨,我来到了人世间,因此祖母这位没有文化的人为我起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秋雨。到以后的姑妈的难产而死,叔叔文革自杀,(都是祖母亲自去领的骨灰,亲自把他们接回家)父亲被关,表妹被下放,与我重新回到破败的老房子……这得是内心多么坚强的人才能承受的啊!就是这样的饱尝人生苦难的祖母教会了我要诚实,坚强勇敢与善良,还有不要把心思放在别人不高兴的事情上。这对‘我’以后的写作与生活起了很大的影响,我想,余秋雨之所以现在在这么多流言蜚语面前还依然专心的搞学术研究,与祖母对他的教育息息相关。“祖母离开后,我有很长时间不敢回忆她的生平,这就像面对一座突然被大雪覆盖的高山,不敢去细想它无数陡坡的险境”,‘正是祖母,这位不姓余的女性,在每一个危难关头把余家带出了险境。’‘祖母无名,仅仅为此,我泪如雨下’。
“我”的母亲,一生无尽的风雨中有无尽的血泪,她把人生压到了最低最简,一生要求体面,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她亲手教给了我一笔一画,她一生坚强,最讨厌在人面前哭,就连父亲葬礼,她也没有在人面前哭,回到家,她哭得像个小孩子。妈妈的肩头,是我们一家的风雨山脊,她一生微笑,绝不害怕,躲避,无能,平庸,她完成了一种特殊的强大。妈妈让‘我’懂得天地间还有另外一种语言,只有沉默,才能为天道天理让出位置,才能为历史留下裁判的空间。
余秋雨先生现在受到媒体的那么多谣言而不反驳,不解释,母亲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是的,他毕生的大胆,从根子上来说,都来自与母亲。
《吾家小史》中的语言是客观的,虽然是自己的家族兴衰,情感波澜,但是余秋雨总是能理性地分析,其中也充满了他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呼吁和追求。
对于恶势力,他极力的批判:那些文革中恃强凌弱的“伪斗士”,互相揭发的官场,以靠诋毁他人为生的小人……
对于真善美,他极力的呼唤:揭露饥荒的巴金先生,灾难压顶却依然高尚的马兰一家,用鲜血革命,用生命抵抗文革的叔叔余志士,始终陪伴在余秋雨身边,为他带来精神慰藉的马兰,灾难时期多给我两角钱的老大爷,给我带来温暖的衣服店阿姨……
作为当代受毁谤最多的独立知识分子,余秋雨是怎么做的呢?他依然历尽千辛万苦辞去了官职,裹了一件深灰色的棉袄,独自向公元七世纪的阳关走去。走向秦汉,走向春秋,走向炎黄。作为一个人文教授,他走过了古墓荒草,走过了血污凶道,一路感受着人类的逆反泥淖,几百万言的研究巨著,十几万公里的考察计划就是他对于谣言与毁谤最好的反驳。
忍受小灾难,呼唤大善良,唤不出还是唤,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就是余秋雨毕生的追求。
从《吾家小史》的阅读中,基本上便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历经磨难,饱尝人世心酸,但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智者,与朋友真诚交往,与家人共同承担风雨,对待学术研究一丝不苟,执着,勇敢,有担当。任流言铺天盖地,依然走在探求人类文明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更深一步的了解他文化大散文的风采。
从《吾家小史》到余秋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