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7.7。
这本书读起来有三难。
第一难,书籍的装订问题,不容易展开,尤其是读到一半的时候 ,得使劲压着才好展开看;
第二难,书中一直强调写的是自媒体的底层逻辑,但整部书的逻辑是什么呢?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比较散乱,我看的时候总会犯职业病,想把内容的逻辑捋一捋;
第三难 ,因为作者池骋老师是金融专业出身,所以用了一些金融词汇来解释自媒体概念,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概念解释另一个名词概念,这太有理解难度了,而且后面的内容就一直用金融词汇来表达,完全不记得这个词代表的是什么了。
所以,真心不推荐。
如果你有纠结要不要做自媒体、怎么做、能不能赚钱、多久能赚钱、能赚多少钱、可以养活自己吗、可以当成主业吗?
对于这些问题不如找个自媒体做得不错的人聊聊,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做自媒体赚钱的人多了去了,但你能不能赚到钱就要看你的实际情况了。
如果你还是想了解一下书中内容,可以看我做的一些摘录。
因为书是2020年出版的,自媒体平台变化太快了,所以只记录了一些现在也可以借鉴的内容。
一、放大什么(也就是账号定位,要分享什么)
四大类:日常生活、专业积累、故事观点、一切美好
一句话总结: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后天展示的才华以及未来那些发生在你我身上的未知且美好的经历,我们放大的其实是我们的一生。
我的思考:其实想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方向的自媒体最好的是从自身的兴趣优势出发,再结合头部平台的一些赛道分类去定位自己的方向。
二、关于写作
写作的能力分为:写作能力、观点能力、情绪能力。
三者能力均很强的是“明星型”选手,适合做自己的IP;写作能力强,但观点能力和情绪能力稍弱的,是“工兵型”选手,适合投稿做副业。
我的思考:我理解的写作能力是指写作的文笔方面的,观点能力指的是深度思考能力,而情绪能力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能抒发出并调动起自己和读者喜怒哀乐的情绪。
二、微观体感
什么是微观体感呢?
这个说法来自于《梁宁·产品思维30讲》用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产品高手,用案例来理解就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煎蛋与煎蛋、寿司与寿司的极细微差别,这就是微观体感。
什么是自媒体人的微观体感呢?
对“内容节奏”与“读者情绪”的感知与掌控,也就是能够感知到,读到哪一行,读者有可能“微微皱眉,有些看不懂”;读到哪一行,读者有可能“这一段好无聊,直接跳过”;读到哪一行,读者有可能“截图分享”或“关闭不看”
我的思考:在写文章时经常会纠结表达自我和满足用户需求之间怎么平衡,我大多数写下的文字都是在自我表达,当然也考虑过带给读者的价值,不过完全没有细到说像书中描述的对内容节奏和读者情绪的感知和掌控,不过在做课的过程中大体是有的。
三、铁杆粉丝:愿意购买你任何产品的粉丝
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工作的人,例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作者等,只要能获得1000位忠实粉丝,就能维持生活。
——《失控》凯文·凯利
四、信息流:是一种内容展现形式,无论是向下滑动浏览,还是向上刷新页面,都会源源不断地有新内容出现,比如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平台。
五、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六、如何判断一篇公众号的质量?
对于一篇上千字的文章,如果能让超过一半的读者读到结尾,就足以说明文章写得不错。
看了一眼自己的文章的完读率,大部分都在80%以上,看来还不错。
七、关于数据
希望所有自媒体人谨记:每一个阅读量背后,都是一个人。尊重每一篇文章,尊重每一次阅读,尊重每一个人。
本书的作者池骋老师的课很不错,可以关注他的视频号/抖音/小红书:池骋知道吗,每周的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二点有直播公开课。
在公开课中或许能够解答一些正在纠结的做不做自媒体以及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课程中依然讲了很多底层逻辑,好的是有大量学员案例来去解释。
买了书的可以领取一些资料:1000篇10w+爆文案例、小红书/抖音/公众号三个平台的各100各账号拆解、自媒体取名16招。
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雪飞的好物分享)领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