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久久锡
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电,在漆黑的夜晚你想看书,怎么办?
你可能会说,用手电筒照明,或者点蜡烛。
那再设想一下,如果你连根蜡烛也买不起,还可以怎样做?
有没有想过“借光”呢?
西汉时候,有一个有名的学者,叫匡衡,他小时候就是“借光”去看书的。
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电灯,每当夜晚人们需要照明的时候就点油灯。
但因为家里穷,他不仅没钱买油灯,连学也不能上,更别提买书来看了。
所以为了能看书,他就跟别人借。
而在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物品,有书的人不肯轻易把书借给别人。
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田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一点工夫看书。因此,他常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把一卷书读完。
匡衡很是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空闲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
那他没钱买油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他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透进来一线亮光。于是他猛然起身,跑到墙壁边一看,惊喜地发现原来从壁缝里透进来的光是邻居家的。
也就在那一瞬间,匡衡想到了一个法子:他拿起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一些;这样,透进来的光亮也变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巧妙地想出“凿壁借光”的方法来看书,不仅克服了客观上因为贫穷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难,而且就是依靠这样的勤奋学习最终帮助他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还做了汉元帝的丞相。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通过墙壁缝隙透进屋子里的光去看书,可不失为一种办法。
这正是匡衡聪明创新的地方,如果按照固有的思维受限于环境,他就不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去看更多的书,还可能没有后来的成就了。
而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不也恰是“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遇到问题,尝试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或许一个创新,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