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了解的深入,杨涛还是1度渐升。问及这些将一篇篇英语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的打工没接下来,打算他们并未给出明确的回答,依旧沉浸在背诵的得意中。更令他不可思议的是,那位与他打赌的女工已经学了三年英语,却只会翻来覆去背诵两本高中教材。杨涛觉得,这和流水线千篇一律的作业并无区别,他看不到摆脱底层打工者身份的希望。渐渐的,他开始反感他们盲目的自得其乐,逆反心理,让他决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经过反复比较,他选择去学习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因为杨涛。我认为诗歌遥远,早期那些英语代表着高贵和稀缺,可以避免掉打工仔英语的浅陋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刚刚从古英语时代过渡而来,带着最纯正的昂格鲁萨克逊血脉,杨涛在提起自己选择时如数家珍,带着自豪并对美式英语嗤之以鼻,暴发户的语言。不过他还是照办了学习小组的自学模式背诵,因为他试过坐在那里一遍一遍的背单词,学语法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取得成就感,不易坚持背诵就有趣多了。有故事情节,一篇背下来收获显而易见,杨涛背的第一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版麦克白,这是一部莎士比亚篇幅较超短的戏剧,词语短便于记忆。
随书附赠了一张光碟,他拿去网吧戴上耳机,一遍遍的练习发音,直到腔调和原声完全吻合。一年时间风雨无阻,杨涛利用打工的间隙,才将其中三目完整的背诵下来。也许对戏剧英语产生了疲倦感,他又买来了更易读的鲁滨逊漂流记,选取其中有趣的章节背诵。他坚持选择英国本土作家,就是固执的不想落入美式英语的俗气,在昆山呆了两年,杨涛硬是背了两本书,但还在流水线当工人。后来,杨涛去学习灌饼手艺,学成后就在我们学校餐厅租下了一个小档口,一直没有放去英语吗?没有习惯了,再苦再累都会背两。多安慰自己,安慰嗯,证明自己不断学习进步,艺多不压身嘛,我忍俊不禁。好巧,刚上大一,我就跟宿舍们忙着考证计算机证四级证,普通话证,教师证,我也用艺多不压身,来自勉学英语,光靠背诵文学名著就走偏了,想要专业点还得抽空系统的去学习,听说读写都得跟得上,想要用英语找工作,考个证书至少能是能力的证明。我觉得杨涛这种情况得先有个证明实力的东西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