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那么大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还是存着清净,乱世繁华,总有一处亦可容身。那便是未曾染尘的佛教圣地,那亦可以是一个空间上的圣地。佛,存在教徒心中,那是经过了无数时间与空间的洗涤,造就了今日之佛。佛之用处,书写不完;佛之精神,永留心中。让我们帯着对佛的敬仰,走进佛的世界,领略佛的神奇,开启佛的旅程。佛自在心中长存,未曾泯灭。
小时候,奶奶总说去庙里上香。过年过节的,大事小事的,总要去了庙里才能安心。一直不太懂,为何奶奶总是拜那尊泥人。万事我都觉得人定胜天,何必花那个心思搞那些虚的,假模假式。后来,读了仓央嘉措,渐渐懂了;了解鸠摩罗什,渐渐入迷。深入了解一个东西,是会有两个极端模式的,要么深爱,或者甚厌。也许我个人未曾厌弃过什么东西,也许,佛教太令人入迷,我走向了佛,佛也坦然地接受了我这个居士。我甚至,佛教中八大戒律都有尽量做到,过午不食,禁骄奢淫······
也许我还太年轻,读了读仓央嘉措便对佛教圣地充满向往;了解了鸠摩罗什就想去龟兹看看。想去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想去看拉萨的朝拜圣地;想去接触那些为了佛可以把家当带在身上的人;想去看看从家里一直对佛保持着崇高的敬仰而磕头去布达拉宫的人。曾在火车上遇到过从拉萨回来的旅人,他手上拿着一串佛珠,闭上眼睛念念有词;曾见过同学读了白落梅写的那个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便对拉塞有着深深的执念。那里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能使过路的旅人帯着敬仰离开,那里究竟有什么魔法,能使十多岁姑娘只是看看书便心存执念。我想,这大概就是佛的力量吧,它能使尘世间的人们精神得到片刻安宁,能令涉世未深的人儿得到精神的寄托,还能使我奶奶心灵得到慰藉。
作为世间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影响力必定是不容小觑。树大招风,必定也是有人谈论其好坏。譬如八大戒律便有很多群众不太了解其为何,看过一点书,觉着解释的挺合理的。八大戒律中过午不食便是这样解释的:早上为天神食,中午为人畜食,晚上为鬼怪食。作为佛教子弟,是不与鬼怪同食的,所以便过午不食。
说到佛教最能想到的就是仓央嘉措和鸠摩罗什,他们的人生堪称小说。鸠摩罗什,后秦僧人、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自幼天资超凡,传为舍利转世,相貌出众。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博览群书,七岁随母出家。他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与佛学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佩服的,是他对佛的忠诚还有对译经的坚持不懈。每个神一样的人物都有传奇似的后续,鸠摩罗什给世间留下的就是他那块未曾烧烂的舌头,火化不了。仓央嘉措,他虽然为佛教领袖,但也是人间情种,以佛性渡人性。在辉煌庄严的布达拉宫,只有他站起来可以受信徒膜拜,坐下来可以和有情人做喜欢的事。正如他的诗所写“住在布达拉时,是瑞晋仓央嘉措。在拉萨下面时,是浪子宕桑汪波”。他将佛爱和情爱自然平淡的写着心里的感情,留下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情歌。那么美的诗出自一个佛教领袖,令人难以理解却又能理解。他的死也有一个传奇,他因为西藏的宗教和政治原因,被迫离开西藏,前往北京朝见当时的康熙皇帝,在途经青海湖时,看见青海湖清如明镜,就心生安详,头也不回的走进了青海湖,然后化作一只白仙鹤,飞往理塘。
佛总是能给人一种清净的感觉,世间多少人都想拥有那份纯净,却又舍弃不了世间繁华。那种怀揣着梦想却又只能活在当下的人们啊,总是能令人感慨万千。世间予我千万种欢喜,沿途逐枝怒放,都不要紧,得你一枝放我胸襟便好。心情烦闷的时候,总是会想想佛的无欲无求便会释怀。其实佛偈亦是一种美丽的语言,亦能使人心灵纯净。我还是最喜欢仓央嘉措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最美的语言除了妈妈的摇篮曲,还有口中呢喃的佛语。我们都要长大,我们都要面临世间杂乱无章的生活,我们都必须经历世间的种种,那么久让我们心中残留一片纯净吧,那里放着最美丽最高洁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