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关注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评选吗?这样的问题抛给大陆95后青年,他们估计会翻你一个白眼。港姐评选的确式微了。这些年围绕在港姐评选身上的新闻要不就是“一年比一年丑”,要不就是“昔日港姐沦为街头鱼蛋女郎”。
是因为香港的靓女生产大幅缩水了吗?当然不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港姐评选的没落,当然有产业方面的因素,譬如作为造星工厂的香港无线电视已经今不如昔,港剧被风起云涌的韩剧英剧日剧全面赶超的颓势,整个香港娱乐工业的萎缩和衰退。衰败的港姐是面子,衰败的香港娱乐产业才是里子。
往深了看,对于港人来说,港姐评选的没落是因为它对于许多平民百姓家的漂亮女孩失去了感召力。曾经,港姐评选这一赛事,对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利益方具有不同的意义。最初港姐赛事的创立,是财富大亨们对于女性身体永不餍足的欲望,选美与古代后宫选秀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后来香港无线电视接盘港姐选举,是邵氏扩张他的影视帝国版图源源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铁打的邵逸夫流水的明星,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而对于千千万万寻常百姓人家的妙龄女子来说,港姐选举则是鲤鱼跃龙门的最便捷通道。
按照官方的说法,港姐评选的初衷是“宣传香港城市精神,扶助城市人文内涵”。这里所谓的“香港城市精神”指的到底是什么呢?或许就是一种“麻雀枝头变凤凰”式的阶级流动的可能性。尽管入选的港姐大多出身中产,并不来自真正的草根或底层人家,但在想象的层面,它提供了一种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嫁入豪门的朱玲玲、李嘉欣,走上演艺道路红极一时的邱淑贞、郭羡妮,都实践了这种可能性。
在香港娱乐工业的黄金年代里,这种阶级流动的可能性曾经对港人发生过强大的感召力。黄沾在《狮子山下》里写:“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那些年的港式喜剧,大多也采用这种阶级流动、阶层融合的语法结构。譬如,在王晶1993年的一部电影《追男仔》里,张学友走进茶餐厅,对小二哥说“来杯阴阳奶水”。什么是阴阳奶水,其实就是热牛奶加冰牛奶。热牛奶加冰牛奶是那些年香港精神的绝妙隐喻,而港姐就是这个隐喻的精致的脸孔。
当然,这个阶级流动的神话只是一个神话,大多数普罗人家的女儿还照样过着属于麻雀的生活,而通过港姐评选一朝变凤凰的麻雀们有许多终于还是变回了麻雀。有的人隐退,有的人转行,有的人一直都是配角: 1994年的冠军谭小环街头卖鱼蛋,1998年的冠军向海岚转行当白领。在这个神话如日中天的时刻,无人会去理会这些被香港娱乐工业的耀眼光芒遮蔽的人,目光全部集中在成功者身上且不够用;只有当这个神话开始破裂开始失效的时刻,她们才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线。哦,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现在的香港年轻人还有谁真的相信可以凭借参选港姐实现人生逆袭吗?
同时,对于香港之外的大陆年轻一代受众来说,女性的美貌这一最有效的意识形态收编术如今也已不那么奏效。曾经,在大陆女星不那么现代不那么时尚的脸蛋面前,香港小姐以她们的美貌收编我们。对于千千万万中国的少男们来说,他们的性启蒙、对于女性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要靠港剧里花花绿绿的女演员们来定义,而这些女演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凭借选美比赛进入演艺圈的:李嘉欣、郭可盈、李珊珊、蔡少芬……港姐向全亚洲定义东方女性的美貌,港人通过阅读这一张张美丽的脸蛋塑造自己的香港身份认同,而大陆青年只能仰望。
但这些年,韩国的宋慧乔们来了,全智贤们来了,大陆的刘诗诗、林允、唐嫣们来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港姐的女神范儿只有在黄金年代的港剧中才能寻觅了。更重要的是,港姐所标榜的端庄、优雅已经不是一统天下的美学标准,以李宇春为代表的雌雄同体的女性气质革了这一批优雅女星的命,而以刘雯为代表的大陆国际名模们在时尚的层面上可以把整个香港台湾的女星打个落花流水。
看看港姐评选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名目:东方美态小姐、都会魅力小姐、钻石肌肤奖、芙蓉美态小姐、修身美态小姐、魅力美腿大奖。时而是身体,时而是灵魂,在灵与肉间来回切换,其实有点乱了方寸。身体层面,在层出不穷的韩国大陆女星、嫩模们面前有点捉襟见肘;灵魂层面,这一波青黄不接的香港新一代女星在演艺上的表现也乏善可陈。
事到如今,再以“撕叉互怼”博关注度,这是港姐评选东山再起的药方吗?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