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说: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
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
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1、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一位美国犯罪心理学家说,一个人不可能在35岁的某一天突然由一个绝对正常的人转变成完全邪恶的人,暴力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童年。大量案例表明,那种残忍、冷漠、狠毒的犯罪人,童年时大多有过无助、缺乏关爱、生活坎坷的经历。
李玫瑾的《心里抚养》中有一个案例,是说一个犯罪人在童年时因父母离婚,被判给了赌博的父亲,父亲把他扔给了爷爷奶奶带,自己去赌博,赌输了就打他,爷爷奶奶也不管他,动不动就打骂。他13岁才上小学,上了一年多就辍学,从此在外游荡,饿了就乞讨,大一点就偷,再大一点就抢,后来,他变本加厉,在抢劫的同时还强奸、杀人。他从来没有被爱过,所以不懂得如何爱别人;他从来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所以不曾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他从来没有被尊重过,所以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他从来没有被善待过,所以不懂得如何善待他人。
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人的未来走向。人都是被养出来的,所以早年的抚养方式很重要。人在早年一旦走上犯罪之路,就很难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因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务,人一旦错过早年的人生课程,将终身难补。
2、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有一次,李玫瑾老师的讲座结束后,有一对年轻的父母追着她问:“李老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老打人,老师老告状,我们回家也管过他,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们现在都拿他没办法,怎么办?”李老师笑了笑,反问一句:“你们是不是在家老打他呀?”夫妻俩对视一下,都不做声了。
孩子会动手打人,说明有人在家里打过他。如果孩子做错事了,父母不是打他,而是蹲下来看着他,或者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却严肃地问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父母这样处理问题,孩子出去就不会打人了,而是会跟人好好沟通。
所以,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3、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要更好的工作,想要更多的钞票……他们为此辛苦打拼,有的挣得万贯家财,却发现家里的宝贝丢了,孩子已成了陌路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职责是让这个家富裕起来,就理直气壮地出去挣钱,希望通过自己这一代的打拼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可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
孩子上学时,多多少少会遇到被人欺负的情况,如果放学时有父亲来接他,谁还敢欺负他?相反,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大家揍他等于白揍,他心里窝不窝囊?所以,孩子就不愿意上学。他会怨恨父亲不管他,于是就跟父亲对着干。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因为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会遇到以前从未遇过的问题,或是在学校学习时老师没有讲过答案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正是父母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是学习和扩充人生知识的过程。
时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