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美国就楼市与我国就楼市的商业思维

美国就楼市与我国就楼市的商业思维

作者: ZhaoWu1050 | 来源:发表于2024-12-22 15:46 被阅读0次
11.jpg

美国房价大跌六年,终于绝地反弹,美国是怎么救市的呢?他们的经验能拿来帮咱们的房地产止跌回稳吗?
2006年7月到2012年2月,美国房价累计下跌了27%,因为当时的美国经济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22.png

2000年到06年,大量美国人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借钱买房。银行为了利润,一方面把房贷的门槛降低给低收入低资质的人,也照样发放房贷,这类贷款被叫做次贷。
另一方面,银行把已经放出去的次贷通过层层打包转换成证券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卖给追求高收益的对冲基金,收回来的钱继续发放次贷。于是美国的刺激房贷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么多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价自然越涨越高。可借刺激房贷的人本来就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再加上美国家庭的年均收入从2007年的6.9万美元,一路跌到2011年的6.3万美元,还不上次贷的美国人越来越多,导致大量二手房挂牌出售或者直接被银行拿走拍卖,卖的人多了,买的人少了,房价自然持续下降。更麻烦的是,当时在美国买房的首付比例极低,首套房平均只有10%,二套房也只有20%。所以当房价从2006年7月的高点跌下去10%的时候,也就是2008年6月那些借钱买首套房的美国人,房子价值就已经低于贷款余额了,也就是资不抵债了,导致被银行拍卖的房产快速增加。
而当房价从高点跌下去20%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2月,借钱买二套房的美国人也开始资不抵债了,导致被银行拍卖的房产进一步增加。


33.png
美国房产拍卖的数量恰好在2008和09年,这两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这还没完,对于发放这些房贷,尤其是次级房贷的银行来说,由于抵押物的价值开始普遍低于贷款余额。他们实质上也是资不抵债了,先是很多中小银行出现倒闭。后来开始向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蔓延,银行撑不住了,把钱存在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财产自然受损,导致个人不敢花钱消费,企业不敢花钱投资,最终造成就业疲软。消费不振,投资乏力,进一步拖累美国经济,降低购房人的平均收入,增加拍卖房产的数量,形成了螺旋向下的恶性循环。这要是再不出政策,搞不好美国经济就真救不回来了。
于是2008年8月,也就是首套购房者的首付刚刚跌没了以后。美国启动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全面救市,核心是四个大招。
第一,拨款7000亿美元,通过注资、买断资产等方式救助深陷次贷危机的银行机构,防止整个美国金融系统出现崩溃。
第二、开始猛烈降息到2008年底。美元的基准利率就已经趋近于零了,同时美元还通过量化宽松把长期利率也打了下去,核心目的都是保持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稳定信心。

第三、直接救助还不上房贷的购房者,允许他们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月供水平,防止拍卖房产的数量继续增加。
第四、通过减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投资基础设施来直接拉动经济。
很明显,这四个大招都是为了斩断前面说的恶性循环,可效果究竟怎么样呢?
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前两个大招,也就是对金融系统的救助,整体是比较成功的,除了雷曼兄弟和美林这两家在次贷业务上的激进分子,最终破产重组以外。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挺过来了,但第三招对购房者的救助来的太晚了,没有留足提前量,而且申请的条件过于严格,最终实际得到救助的购房人只有500万人。结果2008到2016年,全美仍然有780万套房屋,因为次贷危机的冲击,被迫拿出来拍卖,这里面有很多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美国再次救房地产的时候,出手就快多了,他们确实吸取了2008年的采购教训。至于第四招的效果,很难单独去评价,因为恰恰是从2008年开始,美国的制造业加速外流,金融和科技野蛮生长,形成了现在头重脚轻的经济格局。
2023年金融科技行业占美国经济总量超过40%,制造业只占10%,这到底是不是好事?我只能说,美国不同的人群有各自截然不同的看法,但从房地产市场来看,2012年2月开始,美国房价决定反弹到现在屡创历史新高,那问题来了,美国对房地产的救市经验,咱们能拿来用吗?
首先,过去10年国内的房地产首付比例明显高于美国,房贷的发放也比较稳健,所以银行体系没有因为房价的下跌出现实质性风险。
美国救市的第一招,咱们也用不着。
第二招,降息注入流动性,咱们已经在做了。
第三招,救助出现困难的购房者,实际上现在很多银行也在参考美国的做法,和购房者重新谈新的还款计划,而不急于收房。
第四招,提振经济,咱们的工具箱比美国还要丰富,减税降费,以旧换新补贴逆周期调节的财政支出等等。所以啊,美国人能干成的事,咱们凭啥干不成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就楼市与我国就楼市的商业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qu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