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读书,可谓有多种方法,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各方也对教师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教师,的确要比学生更像一个读书人,只有有了教师的好(hao4)读书,才会有学生的好(hao3)读书。从基础教育角度来看,教师就是读书的象征,因为在小孩子的眼里,教师无所不知,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标杆。可是,眼下,教师的读书却成了一道难题。
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在倡导教师读书,可是效果却不见得有,读书,终究成了制约教师素养发展的一个硬性条件。并不是说,教师不读书,就无法教学生,是因为教师不读书,自己的眼界就不够开阔,领着学生只能看见一片叶子,而读书的教师则会带领学生看到的则是一片森林。当然,这些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试卷上,但多年以后,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才是学生的生命精神支柱。应试教育的发展使得一些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或者沉迷于反复的训练中,致使学生有了高成绩,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创新。
也有一些学校,对于教师的阅读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规定教师在某个阶段必须读哪些书,读完还至少要写出不少于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甚至还要逼着老师们在所谓的读书会上进行交流分享,一些老师只能信口开河来完成任务。这些并不是真正的读书,充其量算是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种作秀,一种行政措施。读书从来都不是官方行为,而是个体爱好。因为:
首先,读书是安静的,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书卷气,一所真正的书香校园应该是静谧的、安详的、闲适的,而不是校园成绩竞争的剑拔弩张,亦或被绚丽多彩的读书名言塞满的墙体广告,到处充满商业味儿,唯独少了的是读书人的朴素。
其次,读书是个体行为,并不适合“吃大锅饭”。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偏好,有人痴迷于文学,有人执着于哲学,也有人挚爱心理学……喜好没有优劣,正如有的花喜阳,有的花喜阴,仅此而已。因此,一所学校,有着相同读书喜好的老师少之又少,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开展“共读一本书”之类的活动,与其占用时间,倒不如给教师自由,让他们随着自己的爱好而去读书,然后再进行交流,或许还会擦出思想的火花,对于其他老师也是一种陌生领域的引领。
最后,我要说的是要求教师读书后,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是“画蛇添足”。读书,静静读就是了。一本书,有可能对这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他或许可以写出上万字的读书笔记,但有可能对那个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读”的阶段,他能耐心地读完这本书已经不错了,读书不能强求。不是读过的书会对所有读者有着大彻大悟的影响力,正如吃饭一样,吃完饭我们只需要汲取到食物提供给我们生命所需要的营养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明确自己身体摄入了哪些具体的营养,亦或搞清楚这些营养的名称,古人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想真正建设一座书香校园,最好什么要求也不要提,让老师们安安静静读三年书,书读进去了,自然也就找到做教师的感觉了。教师会读书,对事物的认知也就有了高度,与此同时,课堂有了读书的支撑,课堂改革也会在读书中悄悄发生,学校面貌、精神风貌自然而然也会好起来。
也有一些老师经常会要求专家开书目,我认为几乎没有必要。因为一个教师,至少应该做到对好书要心中有数,这一点,老师们做的似乎不尽如意。因为现在书籍出版的周期缩短,数量增多,从茫茫书海中列出好书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博览群书或者读经典的书。我推崇读经典的书,这几乎是读书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们无需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书海中大浪淘沙。经典的书,经过岁月的沉淀,历久弥新,一定是好书,定能启发人思想和智慧。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教师全部的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而产生的,绝不可能由于学校推行的某个措施而雨后春笋般的生出。
在这里,我也来谈谈我的读书之法,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随心所欲,更直白地说,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在别人看来,作为一个教师,也许读的书几乎与教育相契合。可事实并非如此,几乎哪个类型的书都会涉及,甚至也会读一些玄学之类的书籍,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于教育的正确判断,却成了我生命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我也会读一些关于哲学的书籍,从大学开始,哲学就成了我的偏好,我始终相信,读哲学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喜欢读文学作品,在高中时期,涉猎的几乎是中外文学名著,缘于此,也打开了写作的一扇窗;倘若有人认为我读的大多是一些“正经”的书,那就一定错了,除了这些比较“正经”的书,我也会读网络红书,虽没有深远的意义,但却能给精神注入新鲜的活力,喜欢一个作家时,我也会执着到把他出版的所有书籍都读完;如果有人说,我读的书大多是“无用”的,那你一定又错了,因为我还十分“功利性”的读书。曾经,为了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词汇储备,我几乎读完了白落梅出版的散文书籍,还有其他一些作家的散文,目的只为提升写作能力。
在读书中,我几乎没有任何计划,天马行空,走走停停,可能这段时期的偏好在这个领域,那段时期的偏好又到了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领域。
人不可能永远长途跋涉,总有某个瞬间,想要找个港湾来停泊,读书也是如此,浅薄地读过一些书后,读的书也想找个栖息的地方,于是我选择了停靠在读国学经典类书籍上。这几乎是我最大的人生抉择,因为遇见这些经典,让我又一次突破自己的元认知,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能启发性灵,它能开发智慧,哪怕即将进入不惑之年,依然能零零星星地给你在人生的方向,点燃一盏明灯。
这就是我的读书状态——随心所欲,喜欢孤独,喜欢思考,喜欢沉浸在一个人的繁华里。因为书给了我在黑暗中探索的眼睛,所以从不惧怕黑夜的来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读书,有的老师把教书当作职业,有的老师把教书当作事业,也有的老师把教书当作兴趣爱好。无可厚非,每个人选择的活法不同,没有任何学校要求老师的课余爱好都是读书,因此,一所学校,有三分之一的老师喜欢读书,并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经算是幸福的了。所以,读书,就要静静地来,慢慢地渗透,根本无需大张旗鼓地搞什么读书活动,也不必让老师们带着任务读书,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读书,是教师一辈子的事业,随心所欲好读书,相信安静读三年书的老师,定然会绽放出一道靓丽的彩虹,那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也就成了学生真正的引领者。
2021年8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