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

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

作者: 紫气东升 | 来源:发表于2024-02-03 20:03 被阅读0次

    乐平九小    李良红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这是距今八百多年前,南宋学者、教育家张栻在立春这天写得诗句。可惜我写不来诗,打开手机,发现朋友圈早已被各式各样的立春文案霸屏。

    春天真得来了吗?我推开小窗试图想从绵绸的细雨中、从湿润的风中寻找春的气息!

    然而我看到的依旧是悄无声息的雨,乐此不疲地洒向人间,飘落在房顶、树叶上、汽车上、草地上。天地间灰蒙蒙,只有路旁的红灯笼愈发精神。

    寻春不得,我又重新坐下,继续翻开叶嘉莹先生的《说初盛唐诗》这本书。

    今天出场的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审言(?—780),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祖父时迁居洛阳巩县(今河南巩义)。西晋名将杜预的后裔,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唐代诗人。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

    叶嘉莹先生介绍杜审言前,先推求杜审言的十一代远祖——杜预,晋朝的一位名将,平吴有功,封为当阳侯,同时也是一个大学问家,为“十三经”里面《左传》做过注解。据史传记载杜预是京兆长安人。后来到了南北朝的时代,北方大乱,杜审言的一个先世的祖先就迁居到湖北的襄阳,再后来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在巩县到做县令,又迁到了河南的巩县,杜甫就出生在河南的巩县。

    接着叶嘉莹先生就谈及了杜审言诗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五言律诗上。“唐初五律,此推杜审言为作者。”说此番言论的人正是明朝文学批评家胡应麟。

    叶佳莹先生也认为杜审言的诗在对偶之间,其句法的结构更细腻、更复杂了。比起王绩《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简单而平顺的对偶,更富有变化。

    更重要的是叶嘉莹先生认为说杜审言是初唐近体诗完成的一个重要作者,不仅是因为他在整个唐朝的诗歌演进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他对于后来的杜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而杜甫的历史成就非常高。中国的七律从杜甫才写出最好的作品。叶嘉莹先生认为杜甫之所以能够把律诗写得这样的好,有艺术性,就是因为杜甫有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对于诗歌的各个方面兼容必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她认为杜甫之所以成长唐代集大成者,与他的家学有密切的关系。

    而杜甫对他祖父杜审言的诗评价很高,称“吾祖诗冠古”。甚至杜甫在给他孩子所写的一首诗中曾经得意的说:“诗是吾家事”,他叫他儿子也作诗,说作诗就是我们家的家传,可见他是很尊重他的祖父。不但如此,杜甫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学写律诗,就已经明显受到了杜审言的影响。比方说杜审言曾写过这样的两句诗:绾物青条弱,牵风紫蔓长。——柔嫩而碧绿的柳条被烟雾缠绕着;紫色的刚出生的藤蔓被风牵引得很长。对偶钟有了颠倒错综的变化。

    杜甫早期的诗里面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受祖父影响的痕迹。比方杜甫也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朵朵红花好像是女子脸上所擦的胭脂,而那沾湿的雨点就像是胭脂色的脸上被泪痕染湿了。因为风吹着水,水就向一个方向流的很快,所以水中荇菜也被风牵动,像翠色的带子一样流得很长。前面杜审言那句“牵风紫蔓长”,在杜甫这里就变成了“水荇牵风翠带长”了。看到了杜甫的变化、继承。

    介绍完了杜审言在唐诗历史的演进方面的重要性后,叶嘉莹先生就出示了杜审言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是一首和诗。在晋陵县做县丞的一个姓陆的人,陆丞早春时节到外边游春远望,先写了一首《早春游望》,然后杜审言也写一首《早春游望》来应答。杜审言自己也是在外做官。

    这是一首律诗,律诗一共八句,分成四联:一、二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先看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独有”,单单只有。“宦游”因做官的缘故而远行在外。“候”是节候,指季节和气候。单单只有因为仕宦二漂泊在外的人,才表现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

    叶嘉莹先生说诗的好坏,在于它能否使人感动。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徐四时晨昏,而外物的转变会使人的内心也受到感动。春是万物更新的季节,是草长莺飞,蓬勃的生命;是枯木逢春,新的希望;是生命的轮回,草又绿,花又开。可是宦游在外的诗人却身不由己,不能随意回家探亲。面对勃勃生机,心中自多了一份惆怅!

    如果说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那么伤春(触景生情)亦是远行游子的专属。

    晚唐诗人李商隐一生很少有机会留在中央政府做官,一直都在各地宦游,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天涯》)他说,又是一个春天来到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我本该跟自己亲近的家人在一起欢聚,可现在我流落天涯,更何况又到了日落黄昏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又过去了。假如黄莺鸟的啼叫真是哭泣,真有眼泪的话,那么请为了我的缘故,为我这有家不得回归的游子,把你的眼泪粘湿到最高枝的花朵上。

    叶嘉莹先生说这正是“宦游人”之“偏惊物候新”,说的是春天节物惊心,宦游人在天涯的悲哀。

    在杜审言这首诗中,他送的是“晋陵陆丞”,对象身份是“宦游人”,节候是“早春”,他把形式跟内容、跟作诗的对象结合得这么好,写得这么美。

    “物候新”是望中所见的景物,那“物候”怎么新?接下来颔联和颈联就是写了“惊新”。

    先看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叶嘉莹先生盛赞这两句,说一方面写得非常精美,另一方面又写得非常开阔,有一种气象。

    接着看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何为“淑气”?《诗经》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指和柔美善的意思;“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春至则阳生,所以“淑气”在此指春天和暖的阳气。“淑气”“催黄鸟”,“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晴光转绿蘋”,“晴光”即日光。日光在哪里转动?在绿色的蘋草上。“蘋”是水中的一种植物。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水面上绿色蘋叶随着水波的流动而摇荡,阳光就在蘋叶上闪动,在水波中反射出美丽的光影。

    叶嘉莹先生说这两句中“催”和“转”用得非常好。在诗里面常常会有一个最重要的动词,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这样的字就叫“诗眼”。孟子曾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诗的诗眼能够把一首诗的精神,把感发的生命传达出来。

    比方说宋朝的王安石曾经写过这样的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就是诗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标举“境界”一词。他在评论宋人的词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接着他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字'弄'字二境界全出矣。”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歌”就是吟,指吟诵一首诗;“古调”在这里指晋陵陆丞的原作。中国儒家尊重古代,常常以古为美。“忽闻歌古调”就是说我忽然间听到你作了如此高古的一首诗,引起了我的感动,触发了作者的“归思”——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去?于是“欲沾巾”——吟诵了你的诗,我忍不住要流下泪来,粘湿了我的巾帕。或许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整首诗首尾呼应、中间展开,结构谨严缜密。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美景如画,对仗工整,平仄和谐,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喜欢这首诗的朋友可以和我留言,一起探讨。今也立春,立为始,春为生,四季轮回,从此而始。祝朋友们万物迎新,春随人意,人随春好。

    我想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一定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希望,是新的开始,是所有生命萌芽的起点,一切皆有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vx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