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类金融产品逐渐更新换代。这些金融产品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由于我们自身缺乏保护意识、识别风险的能力不高等原因,金融成为了消费纠纷高发的领域。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识别生活中的金融风险呢?
1.警惕电信诈骗,少些"脑子一热"大家的手机里应该经常能收到一些信息,比如:"你中奖了,需快速领奖"或者"有包裹要拿,请拨打**电话"。这些都是比较低级的骗术了。现在的骗术已经进化了很多,犯罪嫌疑人一旦掌握了受骗者确切的信息后进行诈骗,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甘肃兰州市居民唐先生通过某旅游网站订购了一张早上8点40分起飞的机票,到达机场后,机场人员告知唐先生该航班因延误时间过长已取消,请他联系之前订票的第三方平台办理改签或退票。于是,唐先生通过手机搜索该旅游网站客服电话并反映情况。客服称,唐先生的情况是办理航班改签业务,需要再交2000多元费用,并问他是否有手机银行或附近是否有ATM机,客服得知唐先生所在地点有建设银行ATM机后,就指引他通过该机具转给客服提供的指定账户2016元。过了一会儿,唐先生并没有收到改签成功的短信,就起了疑心,找到该旅游网站的官方客服查询后发现自己遇到了诈骗。但好在发现及时,唐先生随即致电账户所在的兰州银行,撤销了那笔交易,避免了资金损失。由此可见,骗术也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有不少高学历的人也会被骗。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遇到电信诈骗时,不能"脑子一热",要多去求证信息的可靠性。作为国家来说,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文件,从2016年12月起,除向本人同行账户转账外,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的,发卡行在受理24小时后办理资金转账。在发卡行受理24小时内,个人可以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发现被骗还能及时的撤回资金,这给了受骗者清醒头脑的时间。当然,最好还是加强保护意识,多一份谨慎少一分冲动。
2.网购支付不要随便扫码,注意区分收款码与付款码的功能我们在淘宝购物的时候,会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实际上这样的"收到货物再确认付款"的交易担保机制是用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经常听到有人受骗恰巧是因为受骗人支付的时候跳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把钱汇入对方的账户。这样直接汇入账户的方式太过冒险,如果不法商户在消费者支付环节骗取其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进行付款,一旦消费者扫描不法商户发来的收款码进行支付,钱款将直接进入不法商户账户中,原本的保护机制就会失效。所以消费者不光不能随便扫商家的二维码,就连自己的二维码也不能随便泄露。随着扫码支付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费者不熟悉收款码和付款码的具体功能来进行诈骗。建议大家使用条码支付时,最好不要拿手机扫别人的静态条码,而是要让对方扫你的手机。(那种事先贴在店铺墙上的二维码是静态的,安全性远低于手机上实时生成的动态二维码)有些骗术防不胜防,只有我们自己提高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诈骗的发生。
3. 发生金融纠纷可向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部门投诉,银行应多发布消费提示遇到金融纠纷怎么办呢?根据《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显示,当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发生纠纷时,有69.99%的消费者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31.31%的消费者向当地工商部门进行投诉,15.96%的消费者利用"12315"热线进行投诉。其实早在之前,相关法律就指出:原则上应当先向金融机构投诉。金融机构对投诉不予受理或者在一定期限内不予处理,或金融消费者认为金融机构处理结果不合理的,金融消费者可以向金融机构住所地、争议发生地或合同签订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进行投诉。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贪小便宜,支付谨慎,很大程度上直接降低了被骗的可能性。作为执法监管部门来说,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等机构要提升监管合力,提高执法公信,加强信息共享,不给不法分子违法套利的空间,打造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