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的第十三章是著名的天国比喻章节,本章分为
-
撒种的比喻(1-9,18-23)
-
用比喻的原因(10-17,34-35)
-
稗子的比喻 ( 24-30,36-43 )
-
芥菜种的比喻 (31-32)
-
面酵的比喻( 33 )
-
藏宝于地的比喻 ( 44 )
-
宝贵的珠子( 45-46 )
-
撤网的比喻( 47-50 )
-
以新的方法使用旧的恩赐 ( 51-52 )
-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 53-58 )
一、天国
在塔木德(Talmud)中有这样的记载:“创造的目标是,使上主的国在地上建立,正如在天上一样;最终因弥赛亚之名,来确保上主的目标的实现。”因此上主的国(THE KINGDOM OF GOD)在犹太的塔纳赫(希伯来圣经)和犹太著作中,是一个永远的国度。在那里,上主和那些对他忠心的人,都和谐的生活。神的国也被称为天国,因为“天”在犹太文本中常被“神”所取代。在基督教的末世神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天国可以是一个或两个“时期”。这可以说是在地上1000年的弥赛亚王国,然后永远的国度来临。在那一千年的时期里,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罪与死,然后带来了一个没有罪恶与死亡的永远国度(参启示录二十章)。“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 神。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 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 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 15:24-26)
耶稣关于天国的比喻,可以分为接受和拒绝的王国(3-8),天国的成长(31-32和33),在天国的来临中有罪的参杂(24-30 & 47-48),天国是最珍贵的(13:44和45-46)、 天国关于文士的教导(13:52)。
二、撒种的比喻
撒种的比喻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特别是地里的高产。耶稣在1-9节中在人前讲了这个比喻,又在18-23节为门徒解开了这个比喻。
在巴勒斯坦撒种方式:一种是撒种的人在田间一面走一面撒种子。另一种被人采用的相当普遍,就是把一袋种子放在一匹驴子的背上,在袋角割开一个洞,让驴子在田间走来走去,种子也就散播出来。
耶稣也讲了四种土地:
-
在巴勒斯坦的田地,均呈长条形,田间小路被过路者的脚踩得十分坚硬,如果种子撒落在这样的地方,是没有机会进入泥土中的。
-
石头地是在表面上只有一层薄薄的泥土,下面郄是石灰石的岩层。在这种土地上的种子很快便会发芽,因为浅土地很快就吸到太阳的热气。可是泥土不深,种子的根碰到石头,缺乏水份,经不起太阳的热度,使种子枯干。
-
荆棘的土地就是地里有荆棘的种子, 在撒种的时候,看见地上好像很干净。 但当荆棘和庄稼一起长起来,就会影响庄稼。
-
好土的泥层深厚,纯净并松软,使种子可以深入,获得它的养料,使它的生长不受阻碍,在好土里的种子会结出丰盛的子粒。
按加利利的土质而言,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是非常好的收成。约但河谷通常的收成在十倍到百倍之间。在巴勒斯坦,平均的收成是十倍。在创世纪的26:12以扫在那地耕种、那一年有百倍的收成。耶和华赐福给他。可见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加倍是非常可能。而这四种土地却被比喻成了四种不同的人在听到天国福音的反应。
-
第一种是不想理解的人,耶稣没有说明为什么他们不想理解。这可能是他们给很少的时间来学习有关神的事情,当讲论天国的奥秘时,他们觉得无关紧要。
-
第二种人是一个知道天国信息的人,但被某些“负面”的东西所影响(如错误的教导),并迫使其放弃。
-
第三种人也是对天国有一定的理解,但被某些“积极”的东西所影响(如贪爱世界),也迫使其放弃。
-
第四种人就是那些准备好心态,谦卑自己,听而顺从的人。
当耶稣开始一段新的讲论时,耶稣在像听到比喻的人发出呼召,你要以什么心态面对天国?你是属于哪一种人呢?当你不是好土的时候你要如何处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