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1
“不要太苦了自己。”晚饭前岳父发给我这样一句话,过了好一会儿自己才反应过来,几分钟前自己共享了一张炒青菜的的照片,老人家想自己的女婿只吃青菜,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生活也太苦了,因此才有了上述反应,拳拳关爱,跃然纸上。
照片没有美图,铁锅里一片青翠,令人垂涎欲滴。自己本想传达的意思恰恰相反: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可以有青菜,可以有如此翠绿的青菜佐餐。真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人世间这样的误会并不少见,生活中,我们可能总是会抱怨,对方没有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的意思。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当时说得很清楚,但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双方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关系满意度。比如,和伴侣引发争吵的时候,当我们追根溯源时才会说,“我以为你都懂了”。自己和家人多次发生过这样的事例,最后总被批评“只有你才会那样理解!”其实我自己的心理兀自愤愤不平:“为什么你们会那样理解?!”长此以往,矛盾则会叠加乃至恶化。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发出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其实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甚至有时,这种表达不是言语性的,而是用行动、姿态(比如照片)甚至表情来发出。而正因为发出方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也就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阐释或者确认对方是否理解。但实际上,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做出判断,因而往往会判断失误。
同时这样的误解往往是双向的:“当你抱怨其他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时,你可能同样没有明白对方在想什么。”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着。
工作中,当我们看到同事天天加班,便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承担一部分工作。对方却拒绝了,还觉得我们这样问是不信任其能力。这会让我们很委屈,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但实际上,我们可能也误解了对方,也许对方只是喜欢一个人待着或者对方同样不忍心麻烦你。
生活上妻子做了可口的美味,丈夫总是不全部吃完,于是妻子不再重复这道菜,觉得丈夫可能并不喜欢,其实丈夫只是不愿意一个人独享,希望可以留给辛苦操劳的妻子一份。或者妻子做了可口的美味,丈夫每次都全部吃完,妻子觉得丈夫实在是太喜欢吃了,于是坚持不懈连续重复这道菜,其实丈夫只是不忍心辜负了妻子的劳苦,全部吃完,事实上自己并不喜欢。记得有一则笑话,妻子吩咐丈夫“你把袋子里的土豆削一半放到锅里煮”,结果丈夫把每一只土豆都只削了一半,然后放到了锅里煮。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连续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问:“为什么?”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判断错误感到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最是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人的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的成长(参看博文《成长》),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我们又该如何?
遇事不能盲人摸象,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认知的,主观片面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凡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才能认识辨知,得出相对全面客观的结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乃至诱发更加严重的后果,细小的误解会不断积累起来,总有一天会成为人间关系中的一枚炸药。彼此之间加强交流沟通,是第一无二解决该件的无双法宝。
交流沟通涉及到交流双方,首先做一个好的交流信号发出方,如果我们发出的信号是模糊的,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就会有太多的因素使对方难以准确分析出我们的想法。“如果想要减少误解,更实际的办法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而不是指望对方能读懂你。”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对方的思考过程,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表达。”研究也证明,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生活中,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程度都会更高。
但是这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会被教育说话要“婉转”,表达意见要“含蓄”,工作中要注意领导是否“话里有话”。这使得我们会担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时,是否会由于太过直白而遭到拒绝,是否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是否冒犯对方。事实不然,这样其实滋生了产生误会的土壤。感到自己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为了使自己被理解,不要总是“以为”对方能够懂我们,不如用最清晰的、最能够还原自身想法的方式去表达,简言之我们需要做到 “直接”、“真实”、和“诚恳”。
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人们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来自于人们都是懒惰的思考者,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只关注或记忆对自己感兴趣火堆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当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感知对方的时候,使用如此“不费力”的认知方式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就会用走捷径的方式来快速得出结论,这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在人际中用这种方式处理信息,会让我们容易根据对人的第一印象,做出过多、过绝对的结论。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应该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孔圣人即是如此,及时运用智慧,了解真相,消除了对自己最为信任弟子的误会。
两个人交流的时候,其实是六个人在互相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设想一下,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何来美丽之言?我们总在和“我们以为的他”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因此我说,误会不美丽!
关联博文 《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