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英国前首相、著名政治家丘吉尔小时候有一次在花园里玩耍,却不小心掉进了池塘,幸好有位园丁听到了丘吉尔的叫喊声赶过来救起了他。
丘吉尔的父亲想答谢他,在得知他有一个儿子,很想学医,但是由于没钱,筹不出学费时,就提出自己出钱资助他的儿子上学。于是在丘吉尔一家的赞助下,这位园丁的儿子实现了进医学院求学的愿望,并且后来成了一个出色的医生。
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不慎生病了,伤口发炎感染。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一位医生送来了当时最新发明的特效药青霉素,愈合了伤口,丘吉尔很快就完全康复了。而这位医生亚历山大·弗莱明,就是当年那位园丁的儿子,也是丘吉尔父亲曾经的资助对象,同时,他还是青霉素的发现者、著名的微生物学家。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在偶然和必然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边界。很多看似偶尔的意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当我们有一丝善念的时,往往其结果也是好的,而当我们有一丝恶念时,可能结果也不会太好。
如果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因果报应。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有因就必有果,做善事得善报,做坏事得恶报这是万事万物都逃不开的自然规律,一切的开始都是缘起,通俗的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是佛教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在佛陀看来,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像是锁链,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所以,我们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一句抱怨,一个愿望都会成为一种能量,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们的命运轨迹。
我们的命运,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但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常见的悖论:每个人都希望能生活地更好,有满意的工作、真挚的朋友、契合的伴侣、幸福的家庭,还有财富与自由等等。为了这些愿望,我们努力进取,但是有些人得到了,有些人却没有得到,至少是暂时没有得到。
为什么有些人付出了,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这种悖论和诘问,是不是说因果报应失灵了呢?其实恰恰相反,正说明了因果报应的有效。因为在佛经里面,判断某种行为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他外在的形式,更在于其内心的动机用意,否则就很容易就陷入执迷。
我们总是希望未来出现合乎我们意愿的结果,按照我们设计的愿望来运行,即使这愿望或许并不太合理,或许也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仍然执著的想要追求它、得到它,这就是“我执”。
我们想抓住某些东西,越是执著,就越有可能会痛苦。
执著于爱情,就会因爱人的离开而伤心;执著于友情,就会因朋友的渐行渐远而痛心;执著于财富,就会因得不到或者失去金钱而烦心。我们对自己太过苛求了,就会陷入痛苦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并且越陷越深。
但是,让我们真正痛苦的,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而是我们的欲念和对于这欲念的执着,正如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在他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说的:“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如果想要摆脱痛苦,就必须放下“我执”,只有破执开悟,才能获得解脱,就像孔子说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然,并不是说爱情,友情,财富等这些世上美好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去追求,而是要看破这其中的因果循环,认识到万事万物是变化莫测的,它并非是按照我们意念而运转的,我们不应该执著,也不值得去执著。
著名导演伍迪·艾伦在他执导的电影《赛末点》中,说过一句著名的台词:“如果有人相信运气,那么他一定已经参透了人生。”从某个角度看,“运气”说的也是偶然和必然间的关系,我们眼中的偶然,并不是一定就是偶然,从更高的维度上看,也蕴含着某种必然。
偶然与必然,这两者上升到某种高度就是人的客观命运和自身主观性的关系,这实在是一个一言难尽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永恒话题。
中国易经研究会会员、作家陶厚廷在他的《了凡因语》一本中,对因果报应这个话题也做了极具个人化的解读。在他看来,生活的沉淀,心灵的反省,固然是改变人生的主要法则,但是其中运气的好坏皆由有形之身所决定。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一生下来就被注定了,虽然生命的基数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它的走向,通过后天的修为和心念来改变,摒除恶业,走出迷途的内心,破除我执,自我觉醒,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达到不一样的彼岸。
正如陶厚廷说道的:“佛家有一句话,‘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永远不要迷信除了你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能够帮你改命,佛陀也只是告诉我们改命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