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逻辑学导论》第二章到第四章笔记

《逻辑学导论》第二章到第四章笔记

作者: YeLqgd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10:19 被阅读0次

    第一章剩余部分

    演绎论证:是指一个论证的前提要么必然推出结论,要么推不出,具备这样性质的论证就称之为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前提为其结论为真并不保证上述的必然性,所以一个论证不是演绎的,那么他就是归纳的。

    有效性是针对演绎论证的,如果一个演绎论证的前提能必然得出其结论,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论证是有效的。

    而真实性是针对单一命题的,是命题的属性,如果一个命题所阐述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相符,则称这个命题是真实的。

    论证的有效性和其相关的命题的真实性无必然关联,但如果一个论证是有效的,且其前提都是真实的,那么其结论也必定是真实的,这样的论证被称为「可靠论证」。

    检验命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是一般科学的任务,而逻辑学家感兴趣的是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决定其所出现与其中的论证的正确与否的命题之间的关系。

    复杂论证:即一个论证的结论可能由多个前提得出,同时这些前提又是另一个论证的结论,这些论证组合起来统称为复杂论证。

    第二章 语言的用法

    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信息性用法:用于信息交流,通过明确表述并肯定(或否定)命题来完成
    • 表达性用法:用来抒发(自己)或者激发(其他人)的情感,此处「表达」的所指较窄
    • 指令性用法:用于组织或引起某个行动(包含命令和请求,无所谓真假)

    虽然语言有这样的分类,但是三种功能有可能同时在某个话语上体现。上述三种用法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并不能囊括所有用法,比如「礼仪性用法」、「践行性用法」……

    情感词汇:一个语词或短语可以具有「字面意义」和「情感影响」,后者通常被称为情感意义。比如「义愤」「生气」和「破口大骂」分别正面、中性和负面的词汇。

    分歧的种类:

    • 信念分歧:指的是在某件事情是否已经发生上的分歧,可以通过确认事实来消除(但是「确认事实」这件事本质上也可能受态度的影响,因为同一件事在有的人看来是这样,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恰恰相反)

    • 态度分歧:是指在没有信念分歧的情况下,对事情的看法的分歧

    • 当辩论的目的是求真时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情感词汇

    论争的的种类:

    • 明显的实质论争:指双方在信念或者态度上产生的分歧而导致的论争
    • 纯粹的言辞之争:由于语言的误解所造成的论争
    • 表面上是言辞但实际上是实质的论争:由双方对「标准」或者「概念」的不统一而导致的论争

    词汇的用法是一种统计问题, 不可避免的要服从统计变化。因此,我们不可能总是具体的给出一个词的「这个意义」,而是在大多数的时候对那个词的各种意义给出说明,这由它在实际话语和写作中的用法决定。

    第三章 定义

    定义:一个动作,用来说明某个符号的意义
    定义项:用来说明被定义项的符号(串)称为定义项
    被定义项:一个需要被定义的符号。

    把定义项说成就是被定义项的意义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定义项是与被定义项有着相同的意义的另一个符号(串)。

    • 规定定义:由繁到简。被定义项可以是一个新符号,也可以是某个被赋予了新意义的旧符号,总之规定定义的特定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用法。
    • 词典定义:由简到繁。为了消除歧义或增加个人词汇,但被定义项并不是一个新词而是已具有的固定用法,那么这种定义方式就是词典定义。

    规定定义和词典定义的区别是,规定定义无所谓真假之说,因为规定定义的被定义项在被定义之前并不存在与定义项相同的意义;规定定义被广泛接受且被定义项成为一个固定用法后,就有可能演变为词典定义,即规定定义有成为词典定义的可能性。

    • 精确定义:减少模糊性。帮助解决状况问题的定义。
    • 理论定义:试图给出词项所适用对象的一种理论上充分或者科学上有用的精确描述的定义。词项的理论定义随着不同时期接受的关于该词项的理论变化而变化。重点是理论。
    • 说服定义:定义可以被精确构造出来以说服即通过影响读者或听者的态度或者激发他们的情感来解决争论,这样的定义称之为说服定义。

    外延与内涵

    • 普遍词项:可以运用于多个对象的类的词项,如行星、狗等。每个普遍词项所正确试用的对象构成的汇集称之为这个词项的外延。而判断一个对象是否适用于某个普遍词项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这个普遍词项的内涵。显然,内涵决定外延,同时,内涵可以看做是外延里包含的所有对象的所共有且仅为它们所有的属性的汇集。

    • 外延定义的方法:列举定义、实指定义、准实指定义

    • 主观内涵、客观内涵、规约内涵:主观内涵局限于个人认识;客观内涵是理想状态下的内涵,要求对这个词项所值得对象的属性全知全识;规约内涵是社会普遍接受的内涵。规约内涵随着人类的知识进步而不断接近客观内涵。

    • 内涵定义的方法:同义定义、操作定义、属 + 种差

    我们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是经过观察和模仿,而不是经过定义。

    第四章 谬误

    一个论证,无论其主题或领域是什么,一般都是为证明其结论真而构建的。但在两种情形下任一论证都不能实现这一宗旨,一是「以一个假的命题作为论证的前提」,但判断一个前提的真假并不是逻辑学家的专职,这需要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而是「前提真并不蕴含结论真」,这才是逻辑学家的特殊领地。第二种推理错误在逻辑上就称为「谬误」。

    非形式谬误的种类

    • 相干谬误,指的是论证的结论与前提看起来香相干,但实际上无关的谬误,主要包括:
      • 诉诸无知论证:以一个命题没有被证伪为由论证该命题为真,或者反过来
      • 诉诸不当权威:某权威在 A 领域可信,但在 B 领域不一定,当论证的范围属于 B 领域时,就不能迷信此权威-
      • 人身攻击:攻击不是针对论点或主张,而是针对对手本身,比如攻击对手的品行,或者暗示他们坚持的原因是因为所处的特殊环境或利益,前者叫「诽谤性人身攻击」,后者叫背景性人身攻击
      • 诉诸情感:细心推理被「激起狂热或其他情感(比如对自己的同情,或者对对手的厌恶)」的精心策划所取代
      • 诉诸武力:论证的同时暗含武力相要挟,逼迫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
      • 不相干结论:前提不得要领,声称前提支持一个结论 A,而事实上前提所能支撑的只有另一个结论 B,并不能支持 A。
    • 预设谬误:预设某些尚未证实的命题为真,以此为前提做出论证而产生的谬误,主要包括
      • 复杂问句:直接预设某个前提为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询问,典型例子「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 虚假原因:因果关系混淆,一件事 B 紧随着另一件事 A 其后发生,则把 A 当成 B 的原因
      • 循环论证:论证的本质可归结为「因为 P 所以 P」
      • 偶然:概括性的命题应用于特例
      • 逆偶然:特例推广到一般
    • 含混谬误:由于前提中某个语词的多重意义的混淆而产生的谬误
      • 歧义:混淆意义
      • 双关:利用多重意义
      • 重(zhong)读:通过强调论述中不同语词而产生的论证的意义的变化。比如「我们不应当说朋友坏话」,正常强调点在「不」子上,但把强调点转换到其他词上则会有不同的意义。
      • 合成或分解:有的论述的主语或谓语暗含有所有、有的、或者某个群体的统称的意思,混淆这些意思则会产生谬误。比如,两个三段论,1、人皆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有死;2、印第安人在消失,那个人是印第安人,那个人在消失。第一个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人皆有一死」的人是(所有或者每一个)人,而第二个不正确是因为「印第安人在消失」的这个「印第安人」指的是「印第安人这个群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逻辑学导论》第二章到第四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eq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