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以“太阳,地球和天气”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顺利举办。
从古到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天气的观察。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预报天气更是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
But
在古代,人们只能通过眼睛观察,总结规律预报天气,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到了20世纪,人们已发明和应用了气象仪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开始进入“科学时代”。无线电的应用使气象观测数据能及时汇总,绘制出“天气图”,但天气图还是严重依赖预报员的主观判断。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一个转折性事件,推动了科学性天气预报的发展。
促成这一伟大发现的关键人物,正是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
1961年,曾庆存在深入分析天气演变过程的理论基础上,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气斜压原始方程组,能成功预报出描述大气运动的各种变量。
3月22日,84岁高龄的曾院士不辞辛苦,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大气科学的前身、现代与未来”的主题科普讲座。还在会议结束后,亲切地接受了科米直播记者的邀请,深入解答了大众对数值天气预报的疑惑。
Q:数值预报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世界气象组织将数值天气预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成就之一,《自然》杂志则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与其它变革不同,数值预报的难度极大,科学家们只能通过一点点的钻研,不断试错,改进,再试错,才得出最后的结论,所以曾院士称,这个发明是由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才最终走向质变的过程,是一场从无到有的变革。
Q;地球系统模拟器也可以用来预报天气
利用超级计算机做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未来全球气象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正在建设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能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模式系统,并可以获取更大范围内的全球数据,将使得未来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更加精准详尽。
Q:"地球系统模拟器的用途
曾院士戏称用地球系统模拟器预报天气只是牛刀小试,其实地球系统模拟器有更大的用途。
首先最重要的是应付由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国际外交纷争;其次模拟器可以更好的规划环境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Q:科学家的“奋斗之路”
人的价值是没有终点的,曾院士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背后的努力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辛苦付出。
他告诉我们,自信、毅力、方向是帮助我们成功重要因素,其次他勉励学生们打好基础,拓展知识面,还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取长补短,真正的投身到科学当中,这是我们能为自己,为国家做的最大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