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承载了道,他们已经不需要依靠世界了,世界反而需要依靠他们。”
“他們不需要依靠官方背景來改變世界,也不需要依靠權力來改變世界,他們身上的道和德,還有道德所造就的大勢,自然會成就他們的事業,改變這個世界。其中,道可以理解為思維、思想;德可以理解為行動;勢可以理解為世界對他們的認可和尊重。尊重從哪裏來?就從他們的道和德中來。”
——雪漠《老子的心事》第四辑
人真正的品格,只有在困境之中你才看得到,因为困境中的人是最脆弱的。人在最脆弱的时候,理性的防线才容易崩溃,让内心最本质的自己显露出来。这时,丑陋还是美好,也就一目了然了。丑陋也罢,美好也罢,都是暂时的,人在不断地变化,当下的万物是不可能永恒的,包括自己。
《佛陀的智慧》雪漠 著
对外境的转化,从心入手改变。心变了,感受到的外境就变了,行为也会调整改变。不顺意是常态。对每一次外境冲突的出现,把它当作调心的道具,积极地去转化,变成生命的营养。但不要抱任何期望去改变一个人,因为当你在尝试之后抱有对结果的期待,执著就出现了,不顺意才是正常。期望始终不要放在他人和外境身上,而要回到自心。就算做不到全然接受,失望的情绪会生起,也应该学会尝试用学到的智慧之心,智慧之行去面对,把智慧之理变成生活方式,有日常生活的实践才是真正完整的学习。读圣贤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让智慧在自己的生命中活起来。
他人在他人角度看他自己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所以,不以自己角度理解,所有发生,它都是合理的,没有什么难以理解,没有什么可失望,只有生命角度不同,所处境界的差异,甚至这个境界本身也是不要评判的,不要比较的,一比较就有了高下的执著分别,每个人能做到的,只有战胜自己。此外,还有,有效的沟通的缺失会造成一个结果。这是必然的。
所以,干嘛去强迫一个人有进步,有改变呢,这样的发生,只可能是他自己有他自己的认知改变后才可能发生的事。而站在他之外,对此抱有奢求时,只是妄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路走,虽然希望是朝向不要再庸碌的生命习惯。但每个人走在哪个阶段,都是属于他自己的阶段,不能勉强,除了尊重,还有注入自己能做的积极的行为:让自己学会用方便语去帮助引导,但不要有对结果的期待。这样,自己的心就自在了,也不会对他人有所勉强,并实践了自己该做的,守好自己的本分。一切本来就是和谐的。不和谐的产生,就源于心中的执著制造的障碍。
用正念代替妄念。妄念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战胜它不是不可能的事,把发生的事当作调伏妄念的训练机会。心无所贪,随缘任运,冲突的化解,都是在心中发生的。心能容得下心外的一切,那冲突本来并没有。妄心视角下它却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各种条件因缘聚合造成的暂时的幻象,它不会停驻,那为什么还以为它是恒常的呢?
一旦有勉强之心,就出现了执著。当觉得一个人破坏了自己的环境的和谐,是因为自己的心有缺口。归因于外境和他人,没有什么意义,只会带来失去宁静,被负面情绪带走的结果。要么在心还不能完全自主到达不受影响的程度时,能选择避开环境的影响时,选择避开;要么,在不能选择时,全然接受。没有别的选择。
不要让自己被不满的情绪充满,轻易地就会被拉入负能量的低谷。从一次真实的历练中,寻求积极地改变,万事不抱怨,让自己的心大起来,不纠缠在鸡毛蒜皮。比如,这样的改变就是,发现自己的弱点,需要培养理性和平静,面对一切,面对他人的不理智,放下评判心,对外境的一切,不陷入纠缠。
事情发生后,也没有什么重要性,把它当作现象的暂时存在。厌恶之心里,必会出现痛苦情绪。放下这种执著,站在事情之外,不入局,或者跨越时间维度去想,它就不那么的重要了。现象带来妄心的一时出现,生灭的现象如水泡的破灭,而大海一直在那里。要走的路是不能忘记的。过多地在这里纠缠,消耗精力时,人生就被鸡毛蒜皮填满了。对此处境决断的方法有许多,看自己能不能领悟之,实践之。
唯有放下,才能给心灵自由。什么是放下?比如,南怀瑾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南怀瑾
“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放下妄念,也是放过自己,无求的快乐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读书,增长智慧,实践行为。有初心,有向往,就有了成长。有了一天天向上,就有了超越的可能。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一刻都在迎接新生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27875653/3b5639551781b67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