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是一种格局
不辨,反映了一种豁达的境界。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问题是:“与人争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评论区有个回答,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当年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只想压倒对方。但是,当我们回头复盘时,才意识到这是一种精妙的反驳。结果,我们越来越生气。
难道你还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在与人发生争论之后,会感到自己在某个方面表现不够好,深感失望和后悔。
争吵的结果是两个人都受到了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无效的,因为它们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马斯克曾表示企业家精神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挑战自我的。
我现在不再与别人争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假设有人将来声称二加二等于十,我会回答:“你真的很厉害,完全正确!”
宁可与明白人发生冲突,也不要与糊涂人浪费时间。
一种态度,是处理事情的成熟体现,更是彰显个人品性的一种方式。
富弼是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以善于辩论著称。
有一天,一个贫穷的文人拦住了他,说:“听说你善于言辞,我来问你一个问题。”
富弼温平静地回应道:“当然可以,您有什么问题吗?”
假如有人胆敢侮辱您,您应该如何应对?
我可以假装没听见。
那个人嘲笑富弼是个缩头乌龟,只会浮夸空洞,毫无实际价值,然后转身离开了。
旁边的仆人感到非常着急。
富弼说:“这个人带着怒气过来。如果我和他争论,我们一定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即使我赢了他,他也不会心服口服,这只会白费心机。”
庄子曾经说过:“大言不语。”
如果你错了,那么多次争论也不会有所帮助;如果你没有错,那么真相自然会被揭穿。
瓷器和砖头是两种不同的物品,它们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差异。因此,将瓷器与砖头对抗并不恰当。
对于认知水平较低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瓷器和砖头之间的差异,因此也不必试图去纠正他们的认知。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认知水平,并用恰当的语言来交流。
这样,大家就可以各自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相安无事地生活了。
“深的水潭里,只有智者才能潭水潜深,少说话。”
掌握沉默和隐忍的能力,多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深入修炼自己,这才是处世的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