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今天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越来越为频发的社会事件困惑,开始为这个社会是好是坏,明天是忧是喜疑虑。我们为食品安全担忧,为什么无耻商贩们连民以食为天的古训都可以弃之不顾而只着眼于个人利益得失。什么三聚氰胺,什么染色馒头,什么皮革老酸奶。我们为“二代”担忧,为什么年轻的一代如此漠视他人生命,随意剥夺他人的幸福,在物欲中迷失自我。什么药八刀,什么郭美美,什么我爸是李刚。也想清楚社会的道德底线有多低,老人摔倒了不敢扶,小悦悦无人相救,是社会体制的不健全,还是人格的不完善。想做些什么,却也什么都做不了,于是,我们开始为个体力量的无能以至于无能为力而经常彷徨。
彷徨了许久,才知道,人永远只能活在当下,永远失去了过去,而正等待着未来。我们总是向往生活在别处,尤其觉得所处的时代瑕疵斑斑。
也有了新的看法: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平凡人,若改变不了自己所不满意的时代,所不满意的生活,那么试着改变自己好了,让自己足够强大,以至于有天可以得到自己一直孜孜以求的东西,改变。不要成为社会的愤青,不要成为漫骂的庸人,只要坚守内心、建立精神世界的国度,自己便是那个理想国的君王,主宰的是自己的内心满足。不要被这个时代的荒芜荒废了青春。
穿过时间的眼,让我们回到卡夫卡所在的那个年代,看看这个文学大师是怎样度过他生命中的某一天的。1914年4月2日,卡夫卡日记里只有两句话:上午,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这令人非常困惑,他把一个无关紧要的个人生活细节与重大的世界崩溃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这其实体现了卡夫卡的写作与生存不被集体记忆或社会舆论所左右,他坚定的是个人对世界的立场。与此同时,那同个时代在中国兴起甚至陷入狂热的普罗文学,那些高、大、全,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的革命文学都早已被遗忘和淹没在故纸堆里了。而上海滩的那个张爱玲,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小我叙事,却穿越时空,留存了下来,成为30年代上海孤岛文学的最珍贵资料,成为那个革命年代里最弥足珍贵的个体生活史,她的文字,也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所以,永远不要责备时代的丑恶或者不完美,去求证个人的渺小或者时代的强大。是的,这确实是一个快餐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在消费着速食爱情,廉价友情,只在乎金钱。这也确实是一个精神荒芜的时代,人们都在逃避崇高、亲近物质。可是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人类同样会经历糟糕的儿童期和糨糊一样的青春期,正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样一个怀疑一切、破坏一切的时代。没有由衷的信仰。又何尝不是一种契机,或许我们将由此进入人类的成年时期,成熟、勇敢、积极向上。
2012.05.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