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Elaeagnus lanceolata Warb;Elaeagnus lanceolata Warb subsp. lanceolata(原亚种)。
别名:柳叶胡颓子、披针叶胡秃子等。
常绿直立或蔓状灌木,高4米,无刺或老枝上具粗而短的刺;幼枝淡黄白色或淡褐色,密被银白色和淡黄褐色鳞片,老枝灰色或灰黑色,圆柱形;芽锈色。
叶革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5-14厘米,宽1.5-3.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稀阔楔形,边缘全缘,反卷,上面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后脱落,具光泽,干燥后褐色,下面银白色,密被银白色鳞片和鳞毛,散生少数褐色鳞片,侧脉8-12对,与中脉开展成45度的角,上面显著,下面不甚明显;叶柄长5-7毫米,黄褐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0621/e0965b7260fbd702.jpg)
花淡黄白色,下垂,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褐色鳞片和鳞毛,常3-5花簇生叶腋短小枝上成伞形总状花序;花梗纤细,锈色,长3-5毫米;萼筒圆筒形,长5-6毫米;在子房上骤收缩,裂片宽三角形,长2.5-3毫米,顶端渐尖,内面疏生白色星状柔毛,包围子房的萼管椭圆形,长2毫米,被褐色鳞片;雄蕊的花丝极短或几无,花药椭圆形,长1.5毫米,淡黄色;花柱直立,几无毛或疏生极少数星状柔毛,柱头长2-3毫米,达裂片的2/3。
果实椭圆形,长12-15毫米,直径5-6毫米,密被褐色或银白色鳞片,成熟时红黄色;果梗长3-6毫米。
花期8-10月,果期次年4-5月。
产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生于海拔600-2500米的山地林中或林缘。
果实药用,可止痢疾,有的引种栽培作观赏。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0621/f127f05715402d22.jpg)
本种与胡颓子 E. pungens Thunb. 相近,区别在于本种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侧脉8-12对,与中脉开展成45度的角,网状脉在上面不明显,花柱多少被星状柔毛;幼枝淡黄白色或淡褐色而不同。
(摘自《中国植物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