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陷阱

作者: 寒冰语 | 来源:发表于2016-08-21 18:58 被阅读58次

    1

    我是看书有瘾的人。平时一旦得知哪本经典著作,定买来读;心中对某个领域感兴趣了,则立马去知乎豆瓣上扒书单。虽然平时很节俭,买书却从不手软。业余时间的大半,也是花在读书上。

    最开始读的大多是虚构类,现当代的小说、诗歌、古诗词,融入进作者营造的情感、意境,如同看韩剧、赏风景,于我都是享受。后来工作、结婚、生子,现实生活扑面而来,心有困惑之时,便常去书中寻找答案。在我看来,书确是古今高人的智慧结晶,大至人生哲学,小到一羹一食,都早已有无数高人思考过,并将答案放在那,只等你来取。因此我常感遗憾:人生太短,好书太多,穷尽一生,也难以读尽某一领域的书籍。以至有一段时间,我读书时都会焦虑,在心里直催自己“快点,快点,后面还有好多书要看呢”。

    而我老公却是相反。他从不看书,一年到头,除《仁爱医院》最后一页几则笑话,一本也不看。

    这无异于找了个不爱榴莲的。我在一旁安静看书时,他生我气没理他;我看得兴奋处推荐他也看时,又感觉要杀了他。我只好和他聊,书里讲了些什么,哪里写得好,哪个地方的观点精彩。让人惊讶的是,每当我说到作者的一个精彩观点时,他能接下来说出第二个第三个,尤其关于教育和人生。

    我感到奇怪,这些一般人很难接受的东西,他是如何轻松接受,还能预知二三的?一个从不看书的人,是如何更新他的知识,和操作系统的?

    他说万物相通,很多看似不同领域,最深层次的道理是一样的,例如管理和教育,也因为没有书本这个寻找答案的渠道,很多东西只能自己想,想着想着就有答案了。

    2

    一直以来,认为爱阅读的人勤于思考。因为脑袋要跟着书转,从小老师教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看完还要一番质疑。

    现在看来未必尽然。阅读大多是在别人的框架里跟着别人的逻辑来,吸收大于思考。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和跟着航线走的大脑的思考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像我这种有疑难困惑就找书的人,更是急功近利。舍不得花时间花精力让问题来虐心,看似找到了一条捷径,尽快地解决了问题,其实和在百度搜答案无异。长期如此,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会下降。而且长期阅读的人,习惯了系统思维、框架思维,缺乏发散性。我想这也是不学无术之人往往能出奇招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是不是就不要读书呢?为了锻炼大脑,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身体力行了一段时间,发现也有不妥之处。

    工作中有些问题确实是急于解决的,来不及等你长时间思考后找到答案;刚进入某一领域的时候,自己摸索,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需要一本好书,快速领你入门。人生有限,全部靠自己摸索,会有太多事来不及。阅读能增长我们的视野。

    3

    为了避开阅读的陷阱,我们需要增加主动思考的比重。我的经验是两个字——暂停。

    当你面对某个问题某种兴趣时,不要找书,暂停一下。自己先思考,可以得到哪些答案;身边有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可以找他聊一聊,来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甚至可以先放一放,经过时间的发酵,兴许哪天受到某件事情的启发,灵光一闪,就有了答案。

    当你拿起一本书时,先不要看目录,暂停一下。假设你来写这么一本书,你会按照怎样的逻辑和框架写?每一级目录下,又该包括哪些部分?这部分内容,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呈现?

    当你看到兴奋处时,不要图一时之快一口气看完,暂停一下。把这段摘抄下来,或拍照做个笔记,抓住当时的感受(否则转瞬即逝),纪录下来。不做笔记的读书都是耍流氓。大脑硬盘有限,一段时间之后,会自动清空缓存,那这些书不是白读了?有了笔记,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快速回顾,需要时也可根据关键词迅速查找。

    当你读完时,不要高兴着又看完一本书后束之高阁,暂停一下。将整书的目录框架梳理一遍,记上笔记,写下你的感受,写下看完这本书后哪些知识该如何运用,今后该做出哪些改变,并立即身体力行。别忘了,将你的笔记设置几个关键词,根据你的经验进行编码,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可以,你最好找一个对此书主题感兴趣的人,向他分享你的所得。要知道,最好的知识运用,是分享。如此,知识才不仅仅只是信息,才可能变成能力。

    4

    好读书不求甚解,注定只是消遣。

    最好的阅读对象,是生活。

    ————————————————————

    讲身边事,道平常理,热爱生活,我是寒彬彬。

    您的点赞、评论或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的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rw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