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进入高中语文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务群、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等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各种研讨会议接连不断。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好奇,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应该怎么教。
帝都北京拥有着独天独后的教育资源,名校林立,名师争雄,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一名刚刚入职不满三年的我,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参加各种研讨会,赴各类学校听课观摩学习,这些教研活动打开了我的眼界。
但是凡事得辩证思考,现在正值年终,我反思自己所参加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教学状况,可以用“心累”这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虽然参加了不少的活动,但是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所限,我没有从中提炼出对自己有价值的教学点,我也没有更进一步地思考人家老师为什么这么设计课程,以至于我片面地模仿,生搬硬套地将别人的教学成果用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结果可想而知,我自己的学生却不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上,我最大的毛病还在于什么都想学,面面俱到,却什么都学不精、学不透,把自己无法深入理解的东西强加到学生身上,这岂不是很荒谬?我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文课程教育观,说白了就是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对语文教育终极价值的思考。只有想清了这个问题,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成长的路途上不至于迷失方向。
经常抱怨学生不愿意学语文,这还是兴趣的问题,没有兴趣哪有自我内驱力学习呢?但是自我内驱力不是天生的,不能指望学生能天然地对语文感兴趣,那么核心问题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逐渐激发起对语文的热爱。我想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得有个性。搬运教参结论的语文课没有个性,不了解学生的语文教师没有个性,没有闪光点的语文老师没有个性。人家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不一定适合我自己,如果我照搬照抄那就失去了个性。文本解读要打破权威,打破作者的权威,打破编者的权威,打破专家的权威,要带着批判的思维来解读文本,从文本中读出属于自己感受和体验,让自己耳目一新。只有“破”,才能“立”。在“破”的基础上说自己的话。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对于这篇文章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基于此我们怎样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和我们一样进行批判地思考,建立自己的认识观。
不盲从,不偏信,不被外界牵着牛鼻子走。放低自己的姿态,扎扎实实地读文本,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守住语文的灵魂与根,做一个幸福的语文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