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南京出差,晚上10点半才忙完。见到一位客户,看他愁容满面。原来他正在纠结是否要给他领导打电话,落实第二天主持人的事,因为之前忘了安排这事了,直到现在才想起来,怕被领导说他办事不力。下午刚刚被说了一通,怕这时打电话又被挨一通说。
从我的角度看,如果第二天因为事情没落实导致整个会议流程出现问题,后果远远大于被骂一通。于是在旁边鼓励他一定要去打这个电话。只见他拿起电话又放下,脚不停的抖着。我都处理完3封邮件了,他还在犹豫中。于是给他分析了两个结果:一是不打电话,第二天当着全场300多人的面挨骂;二是打电话,有50%的概率被挨骂,但现在就能止损。他由于再三还是拨出去了电话,结果根本就没有他想象中的那种结果,领导没有说他,还给他了明确的指示。放下电话,见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总算露出了笑容。
看着他,我也想起来平时自己在面临困难时的心态,
第一反应就是,夸大困难的难度。这个夸大是靠自己的想象来完成的,会想到种种可怕的后果,种种自己内心无法承受的后果。这个想象中的困难,是人本能的“自我防御”反应,困难是对“自恋”的挑战,它的出现让人觉得“我的能力不行”“我做错了”,这些都会让人感到不安和内疚,所以就会启动防御系统,夸大困难,会让“自我”觉得,不是“我不行”,而是“太困难“了,这样就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放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等待结果的到来。
第二反应就是:逃避或者是拖延。虽然缓解了直面困难的压力,但问题还在那里,不会凭空消失,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问题发展为大问题。因为没有解决问题,心理上始终还背负着一个包袱,就像手里被扎的一根刺,不挑出来就会长成一个茧,时刻提醒着你失败的过去。这就是被动式的处理问题带来的长期心里影响。
解决困难的第一步就是面对困难,不逃避不拖延,当你能做到这一步时,困难就解决了一半。因为当你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主动积极的,做好了心里准备,便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去想解决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