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读学生秀诗篇,髙二依旧有自荐之毛遂,没料到竟是该女生——我一直在期待她,自信绽放——她淡然一指,还唤来一男生同上。
长势喜人啊!成长的势头,如此,焉能不喜?
李、杜同框!
李白、杜甫一旦同框,你会想起名诗哪一行?
那位男生脱口而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真没想到会是这句!
我原以为一定会是: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学生真是“可笑不自量”?
不,这是后浪的自然力量。可爱,可敬,亦可教。这不,李白、杜甫又一次被推崇至“最欣赏”,似乎却是首次同框。
天地今古一段奇遇,就是“老”杜甫遇到“少”李白。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春日忆李白 唐 ·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似乎是杜对李的单相思,一往而情深,一发而不可收,如大地对长天,黑夜追白昼。如此的自然、欣然和公然,却不淡定安然,平等泰然。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公元744年春末,时任五品官员的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时,李白头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一心求道,远离朝堂的打算,也希望借此摆脱朝中敌人的威胁。在寻师问道的途中,李白率先经过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阳老家中。令人意外的是,两人虽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情和阅历,却一见如故,彼此欣赏。这次相遇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话,几百年来被学者和作家们一再书写。譬如,闻一多就曾感叹两位诗人的相遇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畅谈诗歌理想和人生抱负,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李白和杜甫又相约见面两次,一次是在秋天同游开封,在那里,他们还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三人结伴在李白的家乡齐鲁大地观光游览,一路前往济南。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对于杜甫而言,这段经历是极为珍贵的。
望岳于此壮行中,抒怀于凌绝顶之望。而将进酒,似也是此会期间前后,人生失意之际。急需借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点化:比兴之作用,还有是情调,引领下文。
颔联,近观仅显泰山之秀?阴阳割昏晓呢?
颈联,所解极妙,人物合一,以小搏大。
可——齐鲁青未了——这一句竟然大都不懂在写什么。只是说在写泰山的青。
为何青?如何青?青如何?与上下文的关系如何?用何种手法?
且待小息后,重与细论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