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哈佛大学半日游

哈佛大学半日游

作者: 志新_d703 | 来源:发表于2020-02-17 22:59 被阅读0次

    写于2015年5月15日,美国波士顿  雪漠

    两点多我就醒了,天还很黑,陈亦新还在睡觉。醒了就醒了吧,我索性翻看在台北机场买的那本书。书的内容很好,讲的是中国1958年到1962年的大饥荒,作者是一位外国学者。书中的资料非常详实,是作者从数以千计的资料中精选出来的。他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不是单纯的直线叙述,而是通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比如工业、农业、手工业、人群(主要是儿童)等方面进行描写。为了避免笼统的论述,作者用了大量的资料和细节对那场大灾难进行剖析。这本书可以为我提供很多新的视角。看到三点多,我又睡着了,因为时差的关系,我的睡眠还是有些混乱。

    吃完早餐,我们要去造访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哈佛大学。

    我之所以知道波士顿,就是因为哈佛大学在波士顿。当然波土顿还有很多世界知名学府,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波土顿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等。因为拥有上百所大学,每年有二十五万大学生在这里接受教育,所以波士顿被誉为“美国的雅典”“美国最聪明的城市”。努力工作、道德正直、重视教育精神一直是波士顿文化的一部分。波士顿是个了不起的城市。

    但是,在我心目中,波士顿的享誉世界,就是因为哈佛大学。据说,哈佛大学出了八位美国总统,有上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音在这里工作、学习过。在文化、医疗、法学、商学等诸多领成哈佛大学都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哈佛学子遍布世界,也影响着世界。

    来到波士顿之后,你会听到大波士顿和小波土顿的说法。大

    波士顿指的是波士顿地区,也就是波士顿及周边地区(如剑桥、切尔西、艾弗瑞、萨默维尔、水城、牛顿、布鲁克兰、尼达姆、戴得汉姆、坎顿、米尔顿和昆西等),小波士顿则仅仅是波士顿市,其关系类似于大广州和广州一大广州除了广州市之外还有花都、增城、佛山等,而广州仅仅是广州市。小波士顿是麻省的省府,作为省府的它并不是非常出色的,但作为名校聚集地的大波士顿却非常出色。我们今天去的是哈佛大学的主校区,在剑桥市,也就是大波士顿地区。

    去往哈佛大学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感叹波士顿的植被之好当地的草地都非常漂亮,绿油油的非常健康,渗透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可见美国人对生态的重视。当然,这跟波土顿的工业不发达也有关系。工业不发达的地区,空气质量才会非常好。工业一旦发达,污染就很严重,空气质量就很糟糕。而以教育享誉世界的波士顿,则有着非常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或许哈佛大学等名校之所选择波士顿,正是因为这里的静、舒适和干于净。这里是天习“氧吧”。

    当朋友告诉我“哈佛到了”时,我有点不敢相信,因为的建筑不像大学,倒像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和我见的教的大学不同,这里的楼房大多低一也很精美一很多建红砖为墙,米白色边角点级,还有米自的石柱和一些浮有会见到几栋奶自色或蓝灰色的房子,色调都是偏限的这着一种沉甸甸的年代感,显得沉稳、安静、庄重,没有一点味道。

    我们开着车子在校园里走走停停,随机地拍了一些照片。忽然,一个当地警察拦住了我们,还讲了一段英语。看到他夸张的表情,我有些不安,也许是美国枪战片看多了,一遇到美国警察,脑海里就不由地浮现出各种可能。作为一个刚踏上美国大地的人,我当然不希望招惹当地警察。就在我们志不安的时候,那个警察却笑了,弄得我和陈亦新一头雾水,马上请朋友为我们翻译。这才知道,原来那位警察看到我们都在拍照,想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但他非常幽默,没有一本正经地、命令式地叫我们注意安全,而是故作不解地问:“我不明白,如果所有人都拿着照相机拍照,那么谁来开车呢?”所以,说着说着,他就把自己给逗乐了。这位美国警察充满幽默感,而且笑点很低,让人觉得非常友好。

    路旁有一些学生模样的孩子,他们正围在一起聊天。他们的衣着都很随意朴素,但同行的朋友们说,他们的家庭条件一定很好,很多都是富二代。因为哈佛大学的学费很贵,如果家境不股实—而且不殷实到一定程度—是读不起哈佛的。

    对于我们的注视和议论,那些孩子好像没有受到什么干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哈佛大学不但是世界一流学府,也是美国的著名景点,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包括今天,除了我们,还有很多人向他们投以“注目礼”。几乎所有游客的眼神之中都充满了羨慕和赞许。毕竟,他们面前站着的,说不定就是未来的美国总统、科学家或某个领域的谐贝尔奖获得者。在这样一个地方,你总会觉得有些故事必然会发生。不过,对这一切,我看得很淡。

    把车停好之后,我们就在哈佛的校园里散步。一路上,我的心中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喜悦——不是激动、快乐、兴奋而是静谧中透出的温馨和恬静,非常符合我们眼前的环境,它是从我灵魂深处蔓延出来的。眼前的绿地之中,似乎有些湿润的气息进入了我的生命,赋予了我的生命另一种青春的活力。一切都会让人沉浸其中,无论是灿烂的阳光,还是藏着故事的建筑,漫步在这里,人会轻易地忘掉身边的旅行团、诸多交谈的声音及红尘中一切嚣,享受一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和温馨。似乎,哈佛的气息也的喧在升华着我们,让我们跟这里的学子们一起成长。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让陈亦新在这里租个房子,接受一下这里的熏染。很多营养只有身临其境、进入其中,才能体会和吸收。当然,这只是一种突发奇想,不一定会付诸行动的。

    朋友说,哈佛的很多建筑都是社会人士捐赠的,比如这里的一个图书馆。那个图书馆的捐赠者是一位哈佛学子的母亲,她的孩了乘坐“坦尼克号”邮轮时表生了,她为了纪念孩子就在哈佛捐建了这个图书馆。有的资料上提及,她在捐建时曾经提过两个条件:一是哈佛所有卖食物的地方都必须卖雪糕,因为她的儿子爱吃雪糕;二是哈佛的学生必须修游泳课,因为她的儿子是在水中丧命的。当然,她是一片好意,但不一定合理,所以第二点就被取消。哈佛大学也收残疾人学生,要求学生必须会游泳对残疾人不公平。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

    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雕塑,其中最有名的是约翰·哈佛( John Harvard)的铜像。约翰·哈佛是哈佛大学的捐赠者之一他临终前将自己的一半财产和所有图书都捐给了哈佛大学,那是哈佛当时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因此哈佛大学以他的名字为自己命名,以示纪念。但据说这个铜像塑错了,塑的不是约翰·哈佛本人,而是哈佛的某个学生。不知道塑像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错误,也许有人给错了相片,也许发生过更加有趣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而且雕塑上的建校时间也弄错了,哈佛大学建校于1636年,雕型上刻的却是1638年。关于雕塑的错误广为流传,成为了一则笑谈,但折损不了哈佛的精神高度,也折损不了捐赠者的精神高度。

    哈佛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小孩子,他们也许是附近小镇幼儿园的学生吧。他们的出现,为这个环境增添了一种温馨的气息,让人觉得比较容易接近了,也说明哈佛有一种包容开放的气度一它接的观光者,也接纳附近的老百姓,男女老幼都可以分享这个环境,都可以呼吸这里的气息。这一点非常好

    当然,这不仅是哈佛校园文化的特点,也是西方很多文化的特点。长久以来,西方都在巧妙运用着他们的包容和开放,向不同领域和地区注入他们的文化,比如洋快餐连锁、圣诞节等节日文化、西方的某种直销模式等。西方的直销模式非常迎合目前的市场,前段时间,美国某品牌就用直销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夜国诞生了无数这个品牌的营销者。还有好莱坞电影,它在很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赚取了巨额的财富。圣诞节、情愚人节也是这样,它们用生活化、世俗化的形式,迅速地中国,占领了中国的文化市场,赢得了中国人的心。而西方人化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他们知道李小龙,知道孙悟空,知少体寺,并且有所向往,但他们不知道庄子和子,也不知道中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普世性的价值,但是因为标签的局限,没有跟生活相结合,没有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才会逐渐被老百姓抛弃和淡忘。所以,营销让文化广为人知,营销是一种让文化直接契入生活的最有效的方式。这就是西方文化传播的方式。

    我们昨天路过的千佛寺就是太像寺院了,很多人才不想进去。所以,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下放弃一些标签。比如,基督教可以不要宗教标签,但保留基督教的精神,这时基督教文化就会具有普世性,他们的传播非常的生活化、非常地接地气,老百姓会觉得他们跟自己是一样的,自己可以接近他们,可以跟他们沟通,这时才会接纳他们,甚至信仰基督教。如果没有这个特点,中国一些非常偏远的乡村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基督教。反过来说,如果远离世俗,找不到与生活的连接点,佛教就很难实现当下的传播。即使为了保持种威仪,需要保留一些标签、符号或仪式,也不能陷入僵化,必须适时地与时代接轨、与生活相融。因为,传统文化不是自我形象的标榜,而是一个民族举于投足间体现的东西。每个人的身上都承载着某种文化,每个人的行为都在体现本民族的文化涵养,因此,所有对文化的宣传都不能离开自己的人格和行为,不能将生命上的传承、行为上的展示与口头上的宣传分开,不能将文化作为一种脱离于生命的话语,单独地进行宣传。

    哈佛大学是个很好的例子,它跟当地人的生活就是融为一体的,它没有将自己隔离于世界之外。因此,它的气息才能蔓延开来,熏染所有接近它的人。而且,它在态度上的开放并不影响它在学术上的严谨,也不影响它的质朴、低调、安静、自由和貌不惊人,它那种浓厚的人文气息不会因为开放而减少。因此,它既能作为旅游景点接纳全球的游客,接纳本地的老人和孩子,与一切和谐共存,也能培养一流的人才,让人每次提到它,都会心生敬意?其实,美国文化也有相似的特点。

    哈佛大学就像一位真正的大师,它不需要任何标签,甚至不需要经济实力,它为社会和国家创造的价值才是它真正的实力。也像母亲,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影响世界的孩子,她的孩子对世界的影响,让她这个母亲也令人肃然起敬。所以,真正的大师必须有包容和奉献的胸怀,必须是托起一个个人才的平台。如果没有这种境界,不能成全别人,把人脉当作自己实现某种目的的资源,就不是大师。换句话说,利他和包容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平台、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成败。因为,没有利他就没有博大,没有包容就没有海纳百川、更没有厚德务实。胸怀决定了格局,格局决定了一切。

    我看过一个相亲节目,有一期的参与者是个美籍华人,他在台上的表情非常夸张,有点疯疯癫癫的,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狂妄自大的人。经过他的自我介绍,人们才知道他是个天才:他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于是,现场有人就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节目进行到最后,他要在两位姑娘中选择一位作为结婚对象。这时,他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中了一千万的大奖你打算怎么花这笔钱?”其中一个在美国留过学的华人姑娘说,我想我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我想不到把它用在哪里。另一位姑娘说,我会带妈妈去旅游。听完两位姑娘的回答之后,小伙子放弃选择。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两个人在一起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哈佛曾经教育他们,人要懂得回报社会、做利益社会的事情,所以,假如他得到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会用来回报社会。这句话震慑了所有观众,包括那些把他当成疯子的人,也让两位候选的姑娘非常尴尬。其实,这两位姑娘的回答不仅仅代表她们自己,也代表了中国的大部分人。因为,大部分的人们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从小就被植入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她们都想把自己打扮得美丽大方,然后拥有高学历、高收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她们的收入层次和思想境界还没有达到利众、回报社会的概念。所以,这个小伙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代表了美国文化中一种非常优秀的元素—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又走了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教堂—大学里面竟然有教堂。我在国内的任何一座大学里都没有见过教堂,也没见过寺院甚至说不清我们的大学生有没有信仰。但哈佛大学里面有教堂不但有教堂,而且教堂是整个哈佛大学里最精美、最豪华的建筑,可见哈佛对信仰的重视。从这一点上,我们再一次感到了哈佛的独特。

    信仰是形而上的,是上层建筑,大学精神也应该建立在精神和信仰的层面上。倘若没有信仰的融入,大学就容易变得功利化实用化,越来越接近培训机构。国内的很多教育机构都是这样,他们给予孩子的教育跟我们期待中的教育是有距离的。我们认为,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把技能放在后面,把人格和信仰排在前面—一很多世界知名学府正是这样,它们都把“梦想”“奉献”“回报社会”作为校训的主旨—但国内的很多教育机构刚好相反,它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们毕业后尽快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得到高薪厚职。因此,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思想家大多诞生于世界知名学府,而不可能诞生于某个功利化的教育机构。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为游客的我们,想和哈佛大学的大门合影,但找了半天,却怎么都找不到国内大学那种气派的大门—哈佛大学的每一道门都不大,红砖砌的柱子,中间两扇窄窄的铁栅门,不太起眼,很像别墅的大门。这些门都是社会人士捐建的,不气派,但充满了历史感,也蕴藏着某种值得品味的意义。或许,哈佛大学不需要标签性的元素来装饰自己,也不需要有排场的建筑来支撑门面,就像真正的大师不需要外相的、造作的东西来衬托自己。即使没有气派的大门,没有豪华的建筑,哈佛大学也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外物赋予它的,而是岁月的沉淀赋予它的。数百年的岁月过去了,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它一直静静地待在这个角落,毫不浮华,但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正如当了二十年哈佛校长的柯南特说:“一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当了四十年校长的査尔斯·威廉·艾略特也有两句名言被刻在哈佛园的戴克斯特大门上。刻在外侧的是“踏入校门,增长智慧”,刻在内侧的是“迈出校门,尽心尽力报效祖国与人民”。这种质朴无华的教育精神,让哈佛大学的校区无处不蔓延着一种朴素务实的气息,就像笼罩在波士顿大地上的一团灵气,能够滋养这块土地上的人,并依托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那些人,影响整个世界。

    此时,我顿时理解了那么多中国企业家给哈佛捐款的原因——哈佛绝不会把钱用于面子工程,它只会把钱用来培养人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哈佛大学半日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cw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