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片挑战】---写在夜色边缘

作者: 张静年 | 来源:发表于2014-09-19 11:37 被阅读338次

    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时候夜色正浓,微凉。

    走在夜色的边缘,在夜色中寻找路,冷寂的安然却很真实。没来由的心如潮动,只不过那感觉极其的淡极其的浅。手握住空气,伸手之后了然无痕。我以为修炼已达到在任何情况下都波澜不惊的境界,我却还会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情绪像山麓间诡异的风,但,它是有中心的。 

    我于是缅怀,通过意向,通过电影,那些看过电影,真实的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夜晚适合。

    16.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日本人的浪漫关系将日益向技术化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日裔美国作家罗兰德·凯尔特斯说:“日本开发出了高度复杂的虚拟世界和网络交流系统。它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是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逃进私人虚拟空间的需求源于日本狭小的国土和拥挤的空间,但他相信,世界其他国家距离这一步也并不遥远。

    导演通过论坛的兴衰和荒凉,人情的凝聚和散去,不露声色地剥落出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而又以莉莉周为线索,犹如德彪西的音乐,富有色彩性,别人的格调独具一格。

    久野阳子也是本部电影的闪光点,当莲见最后站在窗边,镜子中的他就站在她旁边的时候,连见也不懂古典音乐,我仍旧觉得那一刻绚丽动人。

    再见 。

    人类,不会飞翔。

    15.告白

    松隆子啊松隆子,女神啊女神,演技完美。

    不得不说里面的音乐也非常赞。

    比起苦大仇深地讨论那些熊孩子的业障有多不可原谅,我觉得《告白》带来的复仇快感,暴力美学,非常大快人心呢。有股殉道者的壮烈感,会让人愤怒,让人想要反抗,而不是只能屈服于被裹挟的命运,这比从前的纯粹悲剧要开朗多了。

    古美门声情并茂地告诉你“欺凌的本质是气氛”骗你说“我们可以使欺凌从这个社会消失!"

    那些欺凌的参与者都被他所感化,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却不会过度得自责,认识到对他人的尊重。

    最后反转结局,居然他妈的是被害人自己跳下去的。

    是不是很讽刺?

    但是不是充满了希望!

    这才是人呀。

    14.春之雪


    日本美学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魅力,讲究幽玄之美、短暂之美。那种体验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的。

    我对于三岛由纪夫的了解是极其浅显的。他是日本的作家,军国主义狂人,生前作品倍受川端康城推崇。死的方式是极端且传统的武士道路数,就是切腹。在他的小说《潮骚》里有一部分,对切腹的描写详尽,用一种淡定的描述把切腹的步骤描述得清晰而富画面感,字里行间的血腥与美同样令人震撼。对于日本美学知之甚少的我,头一次领教它们骨子里的那种癫狂与极端。

     如今三岛由纪夫的《春之雪》终于由日本人自己拍出来了。在这部《春之雪》中,画面有着极为成熟的影像风格,以种种爱情幻像的“死亡和复生”编结而成。优柔寡断的清显和对他暗恋已久的聪子,二人的情感在镜头缓慢的移动中如涓涓溪水一样流淌,在最后一场身染重病的清显倒于寺庙门口开始,直到在瀑布下面出现了“梦”的日记。镜头借着晶莹溪水和碧叶林木,几乎用了相同的速度移动镜头,没有煽情或做作的痕迹。

    聪子:假使我突然不在了,清显,你将会怎么样呢?

    聪子:这样做会招来惩罚啊。

    清显:任何惩罚我都愿意承受。

    本多:你就这么想见聪子?甚至为此要做这样的事情?

    清显:是的,我渴望能见到她。

    清显:刚才我做梦了。还会再见面的。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在瀑布下……

    三岛由纪夫从很小就迷恋于死亡之美,死亡之于他是生的大礼,美的大典。

    在《假面的告白》中,他就表明自己非常迷恋于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渴望来一个最有排场的死亡。他很聪明,在他那里,死亡之美比所有的人都要丰富,他既能看到死亡中的庄严之美,也能在庄严之美中看到淫荡和放纵。《丰饶之海》与其说是写了一个四度轮回的故事,还不如说三岛用轮回使死亡之美变得更丰饶繁盛,这是用玄学的色彩成就的一个美学的大作。

    当然,提到缘分,就不得不提到本片中浓厚的佛教味道。清显的三次梦,关于轮回的讨论,以及聪子的最后归宿,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三岛由纪夫在这四卷的巨着中融入了自己对于佛家轮回等问题的思考,只是因为篇幅和情节的取舍问题,影片在这方面难有全面的交待。

    13.爱有来生


    围绕着一棵银杏树,讲述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段奕宏扮演的男主角“阿明”在片中变身为一个痴情鬼,前世深刻爱上了俞飞鸿扮演的孤女“阿九”,但因为家族仇恨,阿九不得不出卖了阿明,导致两个家族的火拼。阿明死后,成孤魂一缕,在一棵银杏树下,深情等待已经转世的前世爱人50年。但是这是一个注定轮回的唯美的爱恨情仇,心里爱着才是最重要。

    “那一世,你为枪手,我为敌女。你为痴鬼,我为人妇。倏忽一念恍惚五十年,五十年才明白。我要的就是你幸福,不管这幸福是谁给的。而今生世要死一定死你手上。”

    其实《爱有来生》暴露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在中国纯爱片没有市场。电影产业的粗放经营导致了电影观众在选择影片时也存在着导向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日本是纯爱电影出产最多的国家,也确实拥有很大的市场,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日本人的生活工作压力比较大,这种治愈系的纯爱电影能够起到心灵抚慰的作用,但另方面日本在纯爱电影的创意角度和题材炒作方面也的确是很见功力,能够有效地制造市场需求,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去认真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12.孔雀


    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影片结束,在动物园的孔雀笼前,好象话剧的谢幕,每个人的独白都是对梦想的不同诠释。

    姐姐对女儿说:在爸爸老家,孔雀漫山遍野都是——姐姐经历了两次婚姻。她不断地满怀期待,然后看着它们不断破灭。梦想回归平凡不再唯一,就不再是梦了。那张在自行车上鼓胀摇曳的降落伞飘走了幻灭了。

    弟弟对儿子说:冬天的孔雀是不会开屏的——这是彻底的没有商量的绝望,已然不肯再做梦了。

    傻子哥哥是世俗的,他对瘸子媳妇说:有钱了咱买一个动物园,想让孔雀开屏随时"都中"——这样的梦想才够真实也够坚强。

    影片最后,那只孔雀静静绽放,好似普通人残存的梦想,在悄悄地瑟瑟地张开,小心翼翼的,警惕着,防止被嘲弄和伤害 ——很多时候,脆弱的梦想也会灼伤人,而且比其他灼伤来得更猛烈一些。孔雀开屏不过只是一瞬。但是,人的梦想能坚持多长?

    11.绢恋(异旅情丝)


    My dear master. Do not be afraid. Do not move.Do not speak. No one will see us.Stay as you are.I want look at you. We have the night to ourselves. And I want to look at you. Your body over me. Your skin. Your lips. Colse your eyes. No one can see us. And I'm here at your side. Do you feel me? When I touch you for the first time it will be my lips. You'll feel the warmth,but you'll not know where. Perhaps it will be on your eyes.I'll press my mouth to your eyes and you'll feel the warmth. Open your eyes now, my be loved. Look at me. Your eyes on my breast,your arms lifting me,letting me slide on to you. My faint cry, your body quivering. There's no end to it, don't you see? You'll forever be throwing your head back. I will forever being shaking off my tears. This moment had to be. This moment is...and this moment will continue from now until forever. We shall not see one another again. What we were meant to do, we have done. Believe me, my love,we have done it forever. Preserve your life out of my reach...and if it serve your happiness...do not hesitate for a moment...to foret this woman, who now says...without a trace of regret...Farewell...

    故事其实是讲述一个男人的成长心路,如何从青涩走进成熟。

    只是对于爱情来说,哈维的命运实在太过悲凉。一次偶然的目光造就了一个男人一生的亏欠。虚幻的爱竟然可以左右一切,而厮守的真爱只在一旁默默的付出。这样的爱情经历充满悲凉和感动,而核心却在于男人的醒悟。如何醒悟,何时醒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得到醒悟? 

    在这个展示典型男人心理的爱情故事中,可以清晰窥见男人的弱点。些许的幻想和诱惑都可能带动男人的决心和方向。于是,当他可能走出幻灭清醒成熟之后,面对的只能是这个悲凉的结局,真爱原来就在身旁。 

    最后。一朵紫罗兰阐述了这一切。而关于紫罗兰。也可以去查一查它的花语。 

    纯白百合花语:纯洁、庄严、心心相印 。 

    无数朵百合花:忠诚的爱,至死不渝。 

    紫罗兰花语:诚实的爱,永恒的美。 

    10.香水


    主人公天赋异禀,嗅觉超常灵敏,水坑里的青苔、阴湿的菌子、煮熟的皮革。一次,在橱窗外他看到了正在挑选香水的各位贵妇,为之沉醉。他跟踪一个卖水果的少女,闻少女的体香,害怕会招来旁人,少女窒息而亡。

    少女的体香似乎一直萦绕在他鼻尖,难以忘怀。一天,他在嗅觉上的天赋被一香水铺老板发现,他成为了老板的爱徒,学会了蒸馏玫瑰花瓣制做香水的技艺。他作实验,发现蒸馏发无法制做提炼体香的香水时,他绝味愤怒无助,梦想即将实现的时候才发现是海市蜃楼空一场。他离开的那天,铺子塌了。

    他去一个小镇,小镇以用提炼油脂的技艺制做香水而闻名。他学会了,实验成功。同时,引起了恐慌,开启了逃亡和祸害之路。

    就像绘画、文字、摄影、音乐、戏剧、烹饪那样,都是表现自己整合之后感情的媒介和作品。 他惊人的嗅觉,曲折的经历,执着的追求着至美,并想瓶装幸福。

    纯粹的谋杀,无关道德和恐惧。

    纯粹的嗅觉,无关语言和行为。

    纯粹的爱,无关性。当他在刑场上回忆,有关黄杏,有关红发少女,那个时候不仅仅是体香,还有爱和被爱的感觉,即使拥有了无上威力的香水,也找不回纯粹的爱与被爱的感觉。

    纯粹的眼泪,无关后悔。他狂躁,是因为没有了希望;他流泪,是因为发现了真爱是留不住的。尽管他费心研制出能让任何人诚服的香水,却依然不能让少女再香,让自己再爱,更不能让自己具有体味。伟大的追逐之后,他依然是孤独的。

    9.另一个波琳家女孩


    很美。 

    主题音乐挺不错。整个影片的画面非常浪漫主义,因为是中世纪宫廷戏嘛,何况还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这很容易理解。 

    影片开场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钢琴音乐伴着三个孩子嬉戏的笑声,Sir Thomas和Lady Elizabeth在树林中散步,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讨论Ann和Mary的性格和婚事。很开门见山。 

    King Henry VIII: [to Anne] And what would you know of great men? 

    Anne Boleyn: I'd know one, if he were before me. 

    King Henry VIII: Do you see one here? 

    Anne Boleyn: [walks about the hall, surveying the men] Looking, my lord. 

    Anne Boleyn: [stops in front of the King and smiles] Ah, found one. 

    值得提一下的是她的微笑,那种眼珠看定了你的微笑,很魅惑。

    我真的好喜欢Natalie的表演,有点放荡、嫉妒、小心眼,但又是充满著野心和智慧的女人。在她得到她想要的男人和王位了,她却没有生出一个她想要的儿子,居然还要接种生子,而这个和他通奸的男人,你绝 对想不到是谁——他的亲身弟弟,很黄很暴力,政治斗争实在太黑了,不过这个应该都是编剧编出来的,历史上没有考证,有的是说Anne真的有通奸,有的说是亨利八世玩腻了她,又看上别人,所以随便找个罪名就砍了她的头,但是这都是一个很血腥的故事。后来我还去查了一些历史资料,亨利八世死后他的后代都没 有生子,最后继承王位的就是Anne给他生的女儿——伊丽莎白。 

    8.傲慢与偏见


    这一个星期把《傲慢与偏见》2005版的看了不下五遍。原著故事情节渐渐浮出脑海,再看05版的,越发觉得129分钟的时长根本无法完全重现整个故事;我还关注着的其他的细节未能得到演绎。

    看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我在思索着这部影片最最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反复播放,发现了之前所没能发现的细节:达西每次想要偷看丽琪又不想表现出来时眼皮微微的颤动;吉安在宾利没注意的时候看他看得入迷;柯林斯讲经时夏洛特坐在第一排认真看着丈夫嘴角渐渐浮起的笑意……

    95版里面吉安问丽琪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达西时,丽琪笑着说:“是从看到他美丽的庄园的时候。”那个时候达西表白惨遭拒绝,逐渐学会常人的热情和礼仪。05版里丽琪未曾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她在庄园的塑像室看得入迷。

    奥斯汀告诉我们基于物质和精神的爱情才能走向美满的婚姻。

    故事里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插曲《dawn》《your hand is cold》《舞曲》所在。我所热爱和向往的,也不过如此。

    首先响起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画面亮起,是一片草地及其边缘上的小树林。没有太阳,有些晦暗。摄影机机位不动,慢慢地,阳光从小树林上方透露过来。钢琴的音符开始流动。

    当阳光渐渐铺满整个画面时,镜头一转,女主角伊丽莎白出场。有些纷乱的刘海特别自然,也是她一贯的标志。在晨光中边走边看书,用自己的印花手帕作书签。看到会心之处,不自觉地将左手拇指放入唇边轻咬,同时轻轻一笑,几不可闻。已经看到书的最后THE END,一定是起很早去自然中读书,看到快结束就边往回走边继续看完。看完后,轻轻抚摸封底,恋恋不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何其幸福!一个小插曲是,本书正是《傲慢与偏见》的初稿,《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电影是在向简·奥斯汀致敬。

    这种美,只能用英语的breathtaking来形容。

    7.了不起的盖茨比


    “Why should all life be work, when we all can borrow.

    Let's think only of today, and not worry about tomorrow.”

    白话就是能借钱就不工作,今朝有酒今朝醉。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还常有一个主角无法掌握的,独立自主的女主角——泽尔达就是这种人。

    7.天使爱美丽


    Yann Tiersen 的音乐和全片的色彩。

    拍爱美丽,她很年轻。台词不多,眼睛讲故事。

    我觉得最感动的地方是:爱美丽因为没有和心上人相认,冲上楼梯准备回到自己的房间,被她冒名写信的老婆婆不断对她说:“你相信奇迹吗?一支登山队在......”她用她的幻想拯救了别人,却不能用幻想拯救自己。我觉得一张张破碎的照片和每个人独特的癖好是同一个隐喻,正如开头时的一句台词:人生难以周全,应该有所癖好。这种癖好就像被撕碎的照片边缘一样独一无二,而能将他们再拼接起来的就是天使(这也解释了爱天使为啥喜欢那个拼照片的小伙子)。

    塔图其实有很多电影的,多看看会发现她的表演其实还蛮多样化的,比如那部有名的《达芬奇密码》女主角也是塔图。

    影片开头花了9分多钟来讲述爱美丽的儿时,死气沉沉的家,冷冰冰的医生父亲,神经紧张的校长母亲对爱美丽的影响,缺乏关心交流,少有拥抱等肢体接触,不能去学校,唯一的朋友是一条鱼(后被母亲放生了),看待大人的世界是奇怪可笑的(影片的镜头就是爱美丽的视角,是不是有些搞笑,有点小王子的感觉),只好终日发白日梦,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标准的孤独的孩子。影片中,儿时的爱美丽从来没有露出牙齿的笑容。

    爱美丽唯一想的是快长大,离开家。家庭和父母塑造了爱美丽孤独的性格,并遗留在爱美丽的生活和行事风格中,喜欢在黑暗的电影院看其他人,喜欢观察他人忽视的细节,会在窗边观察他人,长大后的爱美丽看待外人依然是奇怪有趣的。

    所不同是虽然爱美丽成长是孤独的,但是爱美丽孤独不孤僻,善良乐观,爱美丽内心有强烈的愿望,就是改变自己,于是故事就开始了。《天使爱美丽》是一部关于孤独成长的电影并不准确,毕竟关于爱美丽的成长,影片只讲述了9分多钟啊。

    6.偷自行车的人


    这部黑白电影没有大的跌宕起伏,更没有美国大片式的故事情节 ,但故事中被偷时,寻车时,自己偷车时的过程与心理活动已经够我震撼了。电影首先就给了我们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在那样一个各方面都很萧条的社会背景下,买、偷与被偷的代价对主人公来说是及其昂贵的。不得不说的是男主角将自己偷车时的痛苦与纠结演绎的淋漓尽致。

    5.蒂凡尼的早餐


    That's very much on my schedule, and someday I'll try to get around to it; but if it happens, I'd like to have my ego tagging along. I want to still be me when I wake up one fine morning and have breakfast at Tiffany's. You need a glass," she said, noticing my empty hands. "Rusty! Will you bring my friend a drink?"

    在电影拍摄领域,摄影师多使用不同材质,不同网路的丝袜来制造不同的效果,在照片拍摄方面,可以使用丝袜,也有专门的柔焦滤镜,也有摄影师通过往UV镜上涂凡士林来实现,当然涂凡士林的话,可以通过涂抹的多少和方向来控制效果。

    所以所谓“蒂凡尼早餐”,其实就是表明了女主角拜金女的身份,所以这个名字一下就点出了女主角的性格特点,同时当赫本在影片中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这也是一个主角的例证性动作。这和片尾赫本最终选择一个穷光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算完成了影片中主角最大最不可逆转的价值改变。

    但如此气质清秀的赫本女神每天早上穿戴着晚礼服在这个珠宝店的橱窗外用物欲横流的眼光看着店内珠宝,同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着面包。这真是暴敛天珍啊。

    4.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纪录片)


    历史的真相都不该被后人遗忘,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多灾兴邦的民族。

    毫无疑问,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名字将永远与“南京大屠杀”联系在一起,她写下的《南京大屠杀》改变了西方社会看待二战亚洲战场的视角,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停留长达10周之久,销量近30万册。但就是这位迅速赢得国际关注的女作家,却在2004年11月9日,开枪结束了自己36岁的生命。

    在《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中,张盈盈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回忆了女儿从生至死所扮演的多重角色,着墨最多之处自然是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的过程。

    张纯如是我个人很佩服的一位女性,但她最后选择了用把象牙柄的手枪在自己的私车里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她死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因为她揭露了本就是该被后人牢记的事实。而女人最大的弱点是敏感,每当有人质疑她的书是杜撰的时候,她就会去辩解,会去抗争,会拿出很多的证据来让别人闭嘴。对于她的书如此疯狂的被抢购一空,最惊恐的必然是日本的那些右翼分子。

    她写信给父母,汇报当时她的第一本书《钱学森传》的写作进展,并提及了安全顾虑:

    亲爱的妈妈:

     忘了跟你说,如果有空的话,布瑞特和我要搬到一个两居室的公寓里去了。搬家的原因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间,但也因为我想让我们的新家不那么容易被一些日本狂热分子找到。有人对我的安全问题表示了担忧。(我的大部分朋友都觉得一旦这本书出版后,我就会安全得多了,因为南京大屠杀的“秘密”已经大白于天下。)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点疑神疑鬼……

    她是个中国人,所以一定要做这样一件事。但这样的过程必定是耗尽体力和精力,在死前的那段日子,抑郁症开始如噩梦般跟随着她,她惊恐与这个世界沟通,吃不下睡不着,疲惫不堪,充满焦虑。当她的父母见到几近崩溃的张纯如时,泣不成声。但最后,家人仍然没有将她从那个漩涡中拉出来,她依然选择了饮弹自杀。她无法面对这个让她失望的世界吗?我一直这样猜测着。

    几乎是在顷刻之间,她吸引了大批为日本辩护的否定主义者的注意。她不仅在网络上受到攻击,连有名的西方学者也开始发表学术文章表达对她著作和动机的怀疑。有人宣称她夸大了死亡人数,还有人指出她叙述中的细枝末节不是无法核实就是与其他证据向左,并因此竭力侮辱她。不可思议的是,有非常多的人似乎认为努力记住一场暴行比暴行本身更下作可耻。这些恶毒攻击张纯如的人带着学术讨论的文明面具,既不疯狂叫嚣,也不恶语相加,他们就是拒绝承认《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真实性与重要性。他们用谨小慎微、字斟句酌的话语将张纯如解剖,最终将她和她的著作,以及书中的真相,一并切得粉碎。

    刘宇昆——《当昔日之光陨落》序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张著“大屠杀”使用的是“holocaust”,此词特指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亦即“种族大屠杀”。纳粹的种族大屠杀有人种优劣的理论,有周密的计划,说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是“种族大屠杀”,日本“大屠杀派”认为并不符合实际。藤原在回答中说:“与holocaust不同。所谓holocaust是从一开始就在国策中抹杀特定民族。日本军随意地杀戮中国一般民众,强奸女性,起因是指挥官的怠慢和士兵的任性。”江口说:“不是像holocaust那样依据事前的计划进行的事件,是伴随着占领南京发生的事件。”井上说:“与holocaust不能等量齐观。有过大屠杀是事实,但日本军不是为了屠杀而占领南京的。”姬田则认为:“可以比称holocaust的,是以后的‘三光作战’。”

    3.辛德勒的名单


    阿蒙是一个高度文明绅士模样的刽子手,更多的体现的是纳粹党员当年那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们真不拿犹太人当人,在他们眼里犹太人和咱们看老鼠没什么区别。

    辛德勒这边的交际能力展现的非常精彩,还有在地窖里和海伦的那段对话。

    这片子有些台词让人终生难忘。比如在辛德勒用消防水管给闷罐车里的犹太人浇水时候,下面有个纳粹军官说了一句,给他们希望才是残酷的。

    导演把阿蒙的出场过程做的真是太好了,和辛德勒的出场相比可以说至少高出了一个级别。很难想象一个拿着手帕擦鼻涕的“柔弱”军官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影片中反差做的特别明显。

    他给自己找女仆的时候,用手帕捂着嘴说:站得远一点,我怕传染给你。这是一个多么柔情的纳粹军官。当阿蒙毫无怜悯地杀掉犹太女工程师的时候,他鹰一样的眼神又暴露出他的暴戾和血性。从电影艺术角度说,无论是着眼于演员表演亦或是剧本撰写,阿蒙这个角色都是成功的。

    记得之前有个节目说过(忘了什么节目),说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会名留影史,而不是成为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只是因为一个镜头,那就是穿红衣服的小女孩从人群中穿过,没人注意到她,而无彩色的画面中只有小女孩的红衣鲜红明亮。


    这是辛德勒名单里唯一的一抹红色,在电影里,这个小女孩甚至没有名字。但,所谓画龙点睛,辛德勒这条龙的眼睛,终究需要她来点醒。

    在山坡上,辛德勒与女友亲眼目睹了这场旷世屠杀——一堆又一堆犹太人,犹如垃圾一般被归类,整理,驱使着赶往集中营。反抗者皆被屠杀,无用者皆被屠杀。一个士兵枪杀了一个逃跑的小孩,被他的长官训斥——理由居然是“你差点打到我”!

    屠杀者,不会认为杀死一个小孩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

    在那个恐怖的场景里,一个身穿红色外衣的小女孩吸引了辛德勒的目光。游离于此刻的冰冷,此刻的血腥。似乎没人注意到她,在混乱和压抑的气氛中,她钻进一座小楼,聪敏的保护了自己。

    她代表了生的希望。

    最初,辛德勒是个好色,黑心,下作的德国商人。他想要的,不过是在战乱中分一杯羹,壮大自己的商业帝国。

    但,屠杀之后,在寂静无声的工厂里,他开始审视自己的良心。

    他开始尽力救助犹太人。

    但他的心态也并非一蹴而就。他仍然保持着一分幻想,仍然觉得世道并不太坏。犹太人一个个都来找我帮忙,我是慈善家吗,我是救世主吗,我能管得了所有人吗!阿蒙?他,哈哈,他其实是个好人你知道吗,他不过是有点好色,不过是有点桀骜不驯,但他本质不坏你知道吗,他,他会改变的,哈哈,哈哈哈。

    这个时候的辛德勒,对犹太人,也仅仅保持了“尽力而为的良心”。

    直到,在刑场,他又一次看见了那一抹熟悉的红色,躺在一辆载满尸体的推车里。

    终究,没有人能够逃脱……

    会计师斯坦终将被送往奥斯维辛,在那里,他逃不过死亡的命运;所有的工人都会送往奥斯维辛,在那里,所有人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辛德勒,将带着这辈子花不完的财富,衣锦还乡,名震乡里。这就是现实。

    他抚摸着钱箱,觉得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2.海上钢琴师

    才华横溢的天才钢琴师1900生长在一艘游轮里面,

    他一辈子漂流在大西洋中,才没下过船就能弹出新奥尔良的曲调,

    轻易就可以打败陆地上最优秀的钢琴手,

    可他一辈子没有战胜过这条船。

    他说他的船有头也有尾,每次只容纳两千人,钢琴只有88个键,

    所以他能弹出无尽的音乐,

    而陆地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船,街道就有成千上万条,

    他不知道怎么去选择一座房子、一个窗外的风景。

    于是他选择死在这条游轮上。

    我曾经嘲笑过他是个懦夫,

    后来觉得这种懦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里面。

    有时候你会对未来感到一筹莫展,

    其实只要再勇敢朝前走一步,脚下的世界就是你的了,

    但别以为那成千上万的街道都会是你的,

    无论世界有多少房子,多少风景,

    你能占有的只是那么一点点,找到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一个安逸的家,

    一个小小的幸福。

    这是《海上钢琴师》小说中的描写:

    那是个夏天,一九三一年的夏天,杰立·罗尔·莫顿登上了"弗吉尼亚人号"。一身白,连帽子也是白的。手上有一个那样的钻石。 

    他是这样一种人,在他音乐会的海报上写着:今晚献艺的是,杰立·罗尔·莫顿,爵士乐鼻祖。他这么写就是为了表明:他很自信,是他发明了爵士乐。他爱坐在琴凳四分之三的地方,双手如蝶,轻盈至极。他从青楼起家,在新奥尔良。他在那里学会了抚摩键盘,爱抚音符:在琴音之下人们发泄肉欲,他们不喜欢吵闹。他们需要的是一种飘逸在帘子里和床榻下的音乐,他们不喜欢被打搅。他的音乐正是如此。在那一方面,的确,他是巨擘。 

    一天,某人在某处和他说起了一九〇〇。他们大概这样告诉他:那才是最伟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说来有点荒谬,但这件事也许就这样发生了。一九〇〇,虽然以他的方式成名了,是一个小小的传奇,但是,在"弗吉尼亚人号"之外,他从未演奏过一个音符。那些从船上下来的人们纷纷描述着一种奇特的音乐和一个仿佛有四只手的钢琴师,可以弹出诸多的音符。有时,还流传着很多奇怪的故事,也有真的,比如美国议员威尔逊自愿待在三等舱里旅行的故事,因为一九〇〇在那里演奏。那些音符在他弹奏之前都是些普通的音符,从他那里弹出来就异乎寻常了。在下面,有一架钢琴,他下午或者深夜过去。他先是倾听,他想听人们唱那些他们熟悉的音乐,时常有人会拿出一把吉他,或是一个口琴之类开始吹奏,天知道那些音乐是从哪里来的。一九〇〇在倾听。然后他开始抚弄琴键,当他们或唱或吹的时候,那些对琴键的抚弄开始变成一种真正的弹奏,音符从钢琴中流了出来:黑色的,直泻而出。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音乐。一切尽在其中:一时间,凡间的所有音乐。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威尔逊议员在听了那音乐之后,瞠目结舌。且不说是在三等舱里,他,衣冠楚楚地立在那种恶臭之中,一种名副其实的恶臭,放下臭不说,他到下面来本身就需要很多的勇气。如果不是为了一九〇〇,他应该在楼上度过他糟糕的余生。真的。报纸上是这样写的,千真万确。事情就是这样的。 

    总之,有人去了杰立·罗尔·莫顿那里,并对他说:那只船上有一个可以在钢琴上随心所欲的人。在他愿意的时候,他可以弹弹爵士乐,在他不愿意的时候,他可以弹出一种好像十支爵士混在一起的东西。杰立·罗尔·莫顿有个小脾气,所有人都知道。他说:"连走下那艘鸟船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能弹好琴?"然后,这位爵士乐之祖就一阵大笑,疯了一般。原本在那里就可以打住了,只是某人在那时候说:"你笑得好,只要他决定下来,你就只能回妓院去演奏了,上帝作证,回妓院去。"杰立·罗尔·莫顿不笑了,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镶着珍珠母的小手枪,对准那个说话家伙的脑袋,却没有开枪,问:"那只鸟船在哪里?" 

    他在脑子里构想着一场决斗。这在当时很流行。凭借一点勇气相互挑战,最后有一个赢家。音乐家式的。没有血,只是颇有那么一点仇恨,真正的仇恨。酒精下的音乐。在他的脑子里萦绕了一夜的想法就是,结束这个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和他所有的谎言。彻底结束。问题是,一九〇〇实际上在港口从不演奏,他不愿意演奏。即使港口算是陆地,他也不愿意。他只在愿意演奏的地方演奏。那地方是大海的中央,当陆地只是遥远的灯光,一种回忆,一种希望的时候。他生来如此。杰立·罗尔·莫顿咆哮了上千遍之后,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钱买了去欧洲的往返票,上了"弗吉尼亚人号"。在这之前,他只搭过去密西西比的轮船。"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蠢的事。"在波士顿港的十四号码头上,面对来为他送行的记者,他这样说,夹杂着几声怒吼。然后他就把自己锁在船舱里,等待着陆地变成遥远的灯光,变成记忆,变成希望。 

    他,一九〇〇,却对这件事不怎么感兴趣。他甚至不太理解。决斗?为什么?但他很好奇。他想听听爵士乐之祖能弹出些什么玩意来。一定不是开玩笑的,他相信,那人一定是爵士乐的发明者。我想他一定是在想学点东西。一些新的东西。他天生如此。有点像老丹尼:毫无比赛的观念,他根本不在乎谁是赢家。是别的东西让他感兴趣。完全是因为那些别的东西。 

    在航行第二天的九点三十七分,"弗吉尼亚人号"行使到前往欧洲航线上第二十个航标的时候,杰立·罗尔·莫顿出现在了头等舱的舞厅里,优雅极了,一身黑。所有人都知道他要做什么。跳舞的人都停了下来,我们乐队的人都把乐器放在一边,酒吧侍者斟上一杯威士忌,人们鸦雀无声。杰立·罗尔·莫顿取过威士忌,走近钢琴,凝视着一九〇〇的眼睛。他什么也没有说,但人们听见空气中弥漫着一个声音: 

      --站起来! 

      一九〇〇站了起来。 

      --您就是那位爵士乐的发明者,是吗? 

      --对。你就是那个只有屁股坐在海上才能演奏的家伙? 

      --对。 

    他们算是相互认识了。杰立·罗尔·莫顿点燃了一支烟,斜放在钢琴的边上,坐了下来,开始演奏。蓝调爵士乐。但似乎是一种以前从没听过的东西。他不是在弹,是在滑。就好像一条丝制内衣从女人的身体上滑下来一样,那音乐让丝绸在跳舞。在音乐中,有全美洲的妓院,那些豪华的,连女侍者都很漂亮的妓院。杰立·罗尔·莫顿在结束的时候点缀了一些不起眼的小音符,很高很高,在键盘的尽头,仿佛珍珠洒落在大理石地板上。那支烟一直在那里,在钢琴的边缘上,燃了一半,但烟灰还挂在那里。你也可以认为,他不想烟灰落下发出声音。杰立·罗尔·莫顿用手夹起烟,正如我所说,他的手如同蝴蝶一般,在拾起烟的时候,烟灰仍留在烟头上,或许是不想让烟灰飘落,或许是故意卖弄技巧,总之,烟灰没有落下。爵士乐之祖站起身,走近一九〇〇,把香烟放在他的鼻子下,烟灰和烟蒂是那么的整齐漂亮,他说道: 

      --轮到你了,水手。 

    一九〇〇微微笑了笑。他在玩呢。一点不错。他坐在钢琴边上,开始做一件蠢得不能再蠢的事情。他弹的是《老爸快回来》,一首蠢得掉渣的曲子,孩子唱的。几年前从移民那里听来的,从那时起他便不可自拔,他是真的喜欢,也不知道有什么东西令他那么喜欢,令他疯狂地感动。那样的东西当然不敢令人恭维。我都恨不得要上去弹了。他在弹奏的时候加上了一点低音技巧,加重了些什么,又加入了两三个他自己的修饰音,总之,就是很蠢,滥调一支。杰立·罗尔·莫顿的表情就像是有人偷了他的圣诞礼物。他用狼一般的双眼扫了一九〇〇一下,然后又坐在了钢琴的前面。接着就涌出了一阵能让德国机械师都落泪的蓝调音乐,仿佛全世界黑人的辛酸经历都在那里,而他用那些音符娓娓道来。扣人心扉。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仰起鼻子来鼓掌。杰立·罗尔·莫顿甚至没有鞠躬致意,什么也没有。看得出来,他对这该死的一切已经受够了。

      第五卷

      第67节:边缘 

    又轮到一九〇〇了。开始就很糟糕。在他坐下的时候,他眼中滚动着两颗硕大的泪珠,看得出来,因为那支蓝调,他被感动了,这一点还可以理解。荒唐的是,如果脑子里只想着刚才的音乐,手上还能弹出什么音乐来呢?都是因为刚才那支蓝调。"真好听,"第二天他还这样辩白。你们想想看吧。他对决斗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根本没有。他也弹那支蓝调。不仅如此,他在脑中组成了一系列和弦,慢悠悠的,一个接着一个,排列在一起,是一种折磨人的单调。他自己裹在键盘里演奏,自我欣赏着那一个一个的和弦,不仅奇怪,而且毫无韵律可言,而他却乐此不疲。其他人呢,却不怎么欣赏。在结束的时候,甚至有人吹起了口哨。 

    在这个时刻,杰立·罗尔·莫顿完全丧失了耐心。他走到钢琴前,逼了上去。两个人之间,虽然是寥寥几句的窃窃私语,但却掷地有声,好让所有人都听见。 

      --去你妈的吧,蠢蛋。 

    而后,他骤然开始了演奏。不是演奏,是魔术,是杂技。他让八十八个琴键都发挥到了极至。以一种骇人的速度。一个错误音符都没有。脸上的肌肉连动都没有动一下。那甚至不是音乐,是魔幻,是巫术,美丽而幽雅。一个奇迹,毫不夸张。一个奇迹。人们欣喜若狂。尖叫和掌声,前所未见。热烈得就像过新年。在这片混乱中,我站在了一九〇〇的面前:他的表情是全世界最失望的。而且还有点蠢。他望了我一眼,说: 

      --那人完全是个傻子。 

    我没有回答他。没什么好说的。他转过来对我说: 

      --给我拿支烟来,去。 

      我惶惑地拿了一支递给他。--我是说,一九〇〇,他不吸烟。他以前从不吸烟。他接过烟,转过身,坐到了钢琴前。大厅里,过了很久,人们才意识到他坐在了那里,也许是要演奏吧。人群中爆出一串刺耳的起哄,一阵大笑,一阵口哨。人们就是这样,对输家很刻薄。一九〇〇耐心地等待着,直到周围出现了一种寂静。他望了杰立·罗尔·莫顿一眼,他正站在吧台边上,品着高脚杯里的香槟呢。一九〇〇幽幽地说: 

      --是你要这样的,混蛋。 

      然后把那支烟搁在钢琴的边缘上,捻灭。 

      他开始了。 

      (一阵有活力的狂想曲起,仿佛是用四只手弹出的一样。持续了不到半分钟。以一阵激烈的和弦齐奏结束) 

      就是这样。 

      人们屏住呼吸,贪婪使劲地吞噬着音符,目瞪口呆,好像一群超级低能儿。所有人都保持着肃静,在那最后的一阵仿佛有一百只手演奏的超级和弦之后,钢琴似乎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爆裂,依旧悄无声息。在这片令人发疯的寂静中,一九〇〇站起身,拾起那烟蒂,向前探出身子,越过键盘,把它贴在琴弦上。 

      嘶嘶的低鸣。 

      当烟蒂被抽出来的时候,已经着了。 

      千真完确。 

      很美地燃烧着。 

      一九〇〇将它握在手中,仿佛一根蜡烛。他不吸烟,也就不知道怎样用手指去夹烟头。他走了几步,来到杰立·罗尔·莫顿的面前。把香烟递给他,说: 

      --你抽吧,我不会。 

      这时人们才从魔法中醒来,迸发出一阵尖叫和掌声,乱了套了。我不知道,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场面。叫嚷声中,人人都想摸一九〇〇一下,像个大窑子,乱作一团。而我看见了他,杰立·罗尔·莫顿,在那中间,神经质地抽着那支倒霉的烟,想要找个合适的表情,但却找不到。蝴蝶之手也突然开始颤抖,颤抖,我看得很清楚,而且永生难忘。他抖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在某一刻,那烟灰突然断了,落了下去,先是落在他那漂亮的黑色外套上,而后滑向他右脚的皮鞋,黑漆皮鞋,锃亮锃亮的,而那烟灰就像是一团白沫。他看了看,我清楚地记得,看了看鞋,看了看黑色的漆和白色的灰。他体会到了,那些该体会到的,他都体会到了。他转过身,慢慢地走着,一步捱一步,缓缓地,连烟灰都没有落下。穿过那宽敞的大厅,他消失了,连同那双黑漆皮鞋,以及一只鞋上落着的那一团白沫,他都带走了,那上面镌刻着赢家,但不是他。 

      杰立·罗尔·莫顿把自己反锁在舱里,度过了余下的旅程。抵达南安普顿后,他下了船。第二天动身回了美国。但是,是乘另一条船。他再也不想知道一九〇〇和他的事情。只是想回去罢了,仅此而已。 

      从三等舱的舰桥上,靠在栏杆上,一九〇〇目送他下船,见他穿着纯白的外套,带着所有的行李,很漂亮,真牛皮的。我只记得他说:"去他妈的爵士乐吧。"

    为什么要1900要放弃生命也不愿放弃那艘船。因为那是他的原则,那是他过去人生中所有情感的寄居所。他的生活或许有波澜,但一直处在一个可控的状态,没有违背他的原则。

    试想让一个重度洁癖症患者发现自己被埋在垃圾堆里,让一个最害怕青蛙水蛇听到呱呱声会紧张到手心出汗的人如我遇见的一个女生被放在满是青蛙的池子里,让一个有种严重族歧视的白人一夜之间患恶疾变成黑色皮肤,让一个古时三贞九烈视贞操为圣物的女子遭遇暴徒。你确定他们不会想要放弃生命?

    固执的人,偏激的人,在自己生命的最深处设置一个不可抗原则的人,如果有一天要失去那个原则,他会死掉的。

    天才都自负。

    我不愿选择去面对一个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我不愿去那个我一直恐惧无比巨大的地方。 

    我不愿去经历那么长那么远的旅程。

    我放弃。

    我已经是孤身一人,难道要放弃掉那唯一可依附可以获得安全感的那艘早已习惯的船吗?

    与其放弃掉我对人生的控制权,不如放弃掉生命。

    我的存在只是自己的意义罢了,我就好像自己的 宇宙自己的天神。 

    原谅我。

    无法用那并不会见得有多美好的以后人生来说服自己放弃这艘船,去往另一个地方。 

    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1.英国病人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horrible cold. 

    I really ought to drag myself outside but then there’d be the sun. 

    I’m afraid I waste the light on the paintings and on writing these words.

    We die.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 have 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ve hidden in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e’v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 on maps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all I’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with friends.

    An Earth without maps.

    The lamp’s gone out and I’m writing in the darkness.

    在爱情里,我们都是病人。

    英国病人这个片名从字面或是内涵的延展上,都是花心思推敲过的。

    战争年代,特别是二战,国籍都已经很模糊了,影片也在有意模糊国籍。飞机失事后,因为飞机上有英国标志,人们误以为他是英国人,故称呼他“英国病人”。故事有时空交错的两条叙事线,主线是战后护士和英国病人这条。

    同样是婚外情和战争的冲突,4 小时的《英国病人》和 100 分钟的经典老片《卡萨布兰卡》比差太多。做个不很恰当的类比,两部影片给我的感觉一个像雨果的小说,一个像大仲马的小说。《英国病人》花巨大篇幅铺陈景色和分支人物,中间慢慢明确主线,最后收束起来达到故事高潮,很有雨果的感觉——我看雨果小说,真是很怕景物和社会描写,太长了。《卡萨布兰卡》则简单明确,人物性格鲜明,故事一波三折,没什么「闲笔」。铺陈和衬托越多,解释就跟着越多;片长越长,观看情绪就越散。读诗的人都有经验,长诗读着比短诗累,读读就不知道说什么了,看片也是如此。

    最大主题是人性。再细化下去:感情、战争、历史,观点。后来又看了很多遍,是内心的矛盾和失望。这类片子不同于普通故事片讲一个故事谈几个人的性格,开心或不开心散场。因为没有大环境,故事就是故事,孤立起来了就谈不上内心冲击,可以感动、悲伤、喜悦,那都是情绪,一过性。但这类题材,掺和了历史特别是战争这样的题材。

    再举例子,比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甚至是「天龙八部」乔峰死的场景,可能都会给你类似的感觉。这严格来说不属于情绪范畴,而属于意识范畴,无法用情绪简单一过性描述出来。此时你出现情绪的真空状态。

    大背景下小人物无力的抗争,爱情在历史大浪中倾覆,这样的类型常常也让我感叹一声。

    此片只可看一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冰片挑战】---写在夜色边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hu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