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里,梅长苏第一次遇见庭生,看到庭生在读的书,和他说:读书就像盖房子,根基要正,刚开始要选一些文风简明的。学圣贤做人的道理,这类书固然好,可是你还小,字还未必认全,你领悟不到其中的情义。
简单来说,就是读书是需要打基础的。
因为我读书一直是随着兴趣爱好,从小自己摸索,只凭着认的字就什么书都会看一看。所以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其实是不太理解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是认得字了解意思就行,没必要太过讲究。
但是我这几年阅读的经验越来越告诉我:读书确实有阶段的,需要基础的。
比如有些名著,因为是小说,有情节,阅读完确实不需要一些门槛。但是要想了解名著为何是名著,就既需要一些文学素养积累,了解它的情节,写法的经典处,还需要了解名著背后社会背景,历史时代,当时的人文环境,女性地位等才能明白小说里真正的伟大之处。
因为经典一定是反应当时社会历史的一些美好,揭露当时的弊端和黑暗。这个别人讲给自己听体会不深,只有自己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暗中扣中那个所谓经典处的玄机。
另外,以前我们读书,也会盲目追求大部头,觉得读书就应该读正史,看不上他人的解读。
同样的,没有一定的积累,读大部头就是啃下来,也只是一知半解,我就啃过一部《二十四诗品》,书不厚,但是啃完全忘记了。
其实读这本书前,我应该大量阅读诗词,对诗词有一定的赏识基础,再读这本书才能懂得专业赏识的魅力。
能啃完还是比较好的,另外一种是完全读不进去,一是艰深晦涩,不容易理解,二是没法体会到传统经典的美,学习的兴趣自然了了。
比如我想读的心理学有《社会学与心理》等,是心理学里虽说是入门,却也是极厚知识点极密集的一本书,如果我没有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去啃,就会事倍功半。
至今被我束之高阁。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读一些市面上的关于某个方面解读的畅销书也无妨,起码把一些最基础的概念,逻辑,这个系列的枝枝蔓蔓给解读清楚,有了这些基础,再去啃大部头就会容易一些。
读书确实和盖房子一样,要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搭,才能通往想要的天台。只有讲自己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认知边界才能慢慢懂得真正好书的妙处。
当然,这些理解能力,知识积累,拓宽知识边界,还是得通过读书才能最快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