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斯克(Elon Musk)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婚,而母亲拿到三个孩子的监护权。当时10岁的Elon想到父亲以后就得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心里感到很难过,因此决定跟着父亲生活。
马斯克根本不了解爸爸是怎样的人,直到与他一起生活后,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离婚。马斯克的父亲Errol是一名聪明绝顶的工程师,据说Errol是在南非取得专业工程师资格最年轻的人。Elon对科技的兴趣与能力,无疑是来自父亲的遗传。
马斯克曾说:“我天生很擅长工程与程式码,或许这是父亲留给我的天赋。我本来以为每个人都会修理房子里的电流短路,了解安培和伏特,或是知道怎么混合燃料和氧化剂来制造炸药。”
但是Errol也是一位不体贴,而且控制欲很强的人。他和儿子的互动都是以训诫为主,例如他常命令马斯克坐在餐桌前面,然后数落他最近生活中的各种“错误”。有时讲得情绪激动,还会连续责骂4、5 个小时,而且还不允许马斯克为自己辩白,所以马斯克只能够静静的听着父亲的训话。即使在他创业成功后,父亲也会毫不留情面地对媒体说,自己的儿子是“说不干了就不干了的人”,让人们为特斯拉的未来担心。
而在媒体的一再曝光下,人们又发现马斯克和父亲决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父亲让继女怀孕。马斯克和父亲的继女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视彼此为亲兄妹的,不要说马斯克,就连正常人也无法接受父亲的乱伦吧。但这个时候的马斯克已经长大成人。
很多人认为马斯克的婚姻关系里,能够看到父亲的影子。
而马斯克小时候接触最多的既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而是保姆和书。
如果说,他真得缺点儿什么的话,我觉得是小时候缺少妈妈的疼爱,虽然他长大后跟妈妈的关系很好。
2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名人吧。
从2009年,奥巴马当选不久,就有媒体传言说奥巴马和米歇关系不好,是为了政治和孩子才维持婚姻。甚至有人预言,奥巴马卸任之后,他们就可能离婚。
但这些消息跟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他们的婚姻已经进行了26年,走到哪里都让人觉得非常恩爱。离开白宫的那天,两口子很开心,米歇尔说,她终于有机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逛逛想去的超市。
奥巴马的母亲跟父亲离婚以后,他一直跟着母亲长大,还因为母亲远嫁印尼,跟着继父在印尼生活过一段时间。据他自己所述,他的母亲从来没有说过父亲不好,也从来没有吝啬过对他表达爱。
后来母亲认为美国的文化和教育更适合奥巴马,让他回美国由外公外婆照顾。
1989年,米歇尔才25岁就是奥巴马(28岁)在盛德奥斯汀律师事务所的导师,公司如此安排,只因他们都是哈佛毕业的,更容易理解彼此。相识才一个多月,奥巴马就穿着运动服抽着烟,想跟米歇尔约会,米歇尔一点儿也不来电,直接拒绝。
不过后来她还是答应跟奥巴马约会,两个人共进午餐,之后逛芝加哥艺术学院,还看了场电影《做正确的事》(Spike Lee film "Do The Right Thing.")。米歇尔觉得奥巴马“又好看,又会说话,走路还很有耐心”
奥巴马考取律师认证之后,两个人开心地到饭店吃饭,上甜点的时候,服务生不仅送来了甜点,还送来了定婚的钻戒。
1992年,两个人结婚。奥巴马把自己的结婚誓言改了一下,他没说富贵贫穷,倒是说了过有趣儿的生活。
有了女儿后,奥巴马更重视跟米歇尔的关系,他曾说,米歇尔是两个女儿的榜样,因为作为丈夫,他很爱也很尊重自己的妻子,这样会教会他们的女儿们,如何处理感情关系。
3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刚出生的时候,母亲是16岁的少女,父亲18岁刚刚成年。父母俩有了孩子以后,惊慌无措,带着家长的钱,私奔到墨西哥结了婚。又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两人离了婚。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嫁给了继父,给他改了名字。
贝佐斯的择偶标准是:要找一个足够聪明的女人。
贝佐斯在高中成绩非常优异,是当时班级的演讲学生代表,并通过了普林斯顿的提前招生。普林斯顿毕业,工作4年之内做到了高级副总裁,对于这样一个本身就高智商的人,能与其般配的智商标准实在是很高。
妻子麦肯齐是他的校友,虽然他们在学校里从来没见过,也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当麦肯齐应聘为他的助理之后,两个人约会三个月就订婚,又过了三个月就结婚,当时她才23岁。他们的婚姻也从未有过任何绯闻。
4
G的父母在她7、8岁的时候就分开了。分开的原因是母亲觉得一时糊涂爱上了他们的父亲,而后来当母亲“清醒”的时候,他跟父亲的弟弟私奔了,留下了G和弟弟。
父亲并不好好照顾两兄妹,而是把他们送给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家本就不富裕,当时舅舅、姨都没有结婚,他们两个的到来成了家庭的负担。
哪怕是外公外婆给他们买了一条新裤子,或者是一辆新的自行车,舅舅、姨都会冷嘲热讽的说,G的祖父母把这姐弟俩宠坏了。除了生活上吝啬,玩的时候也从不带着他们。
而他们的父亲、母亲都不来看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他们了解到了母亲后来生活的一些细节,据说她在加州过得非常好,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
母亲曾经回过两次家,有一次她展示了她和她小叔子生的孩子,G和弟弟就在旁边,而母亲连看都不想看他们一眼。
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留下了几千美元的遗产,而舅舅、姨、表兄妹都争着抢着分这笔钱,好像G跟弟弟根本就不存在。
童年被遗弃,以及寄人篱下的阴影一直困扰着G,以至于她在长大成人之后,依旧没有办法过好自己的生活。
G读完中学没考上大学,做了一名清洁工,生活也不富裕,她的爱情更是屡屡受挫,每段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5
有研究指出,父母离异后可能存在的关系是:
(1)爸爸彻底消失了。
(2)父母还是好朋友。
(3)两个人都共建家庭,两个家庭成为了朋友。
(4)离婚后还是不能释怀,不停地争吵。
(5)孩子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被父母忽略了。
而在这5中可能结果中,只有前三种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生活,而第四种、第五种则不可能不影响孩子们未来的生活。
6
再来聊聊关于原生家庭的相关研究。
普林斯顿的研究显示(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the left-of-center Brookings Institution)"大多数学者现在都认为,在一个稳定的婚姻中由两个亲生父母抚养的孩子比其他家庭中的孩子在各种各样的结果中都要好。"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新报告,男孩在更传统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后会更好。“从19世纪东部海岸的狂野爱尔兰贫民窟到洛杉矶的暴乱破裂的郊区,美国历史上有一个明确的教训;一个允许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多数男性,他们由女性支配,从未与男性权威有过任何稳定的关系,从未获得任何关于未来的理性期望,他们长大后生活也是一片混乱。”
而家庭研究所的Nicholas Zill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被领养的子女在学校里的表现也不算差,领养父母的经济条件在很多方面也不比传统家庭父母的条件差,一样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抚养孩子。另外两位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和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都是被收养的。被领养的经历让他们对追求成功有着极强的动力,在生活中更努力更勤奋。还有我们听说的从美国回国寻亲的一个个被美国人领养的孩子们都很优秀。
不过人们在评价好还是不好的时候,总是有所比较。而人们在比较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错误,就是人们很容易就把一个人现实中的“原生”,跟自己心里的理想家庭做比较,有的时候会被高估,有的时候会被低估。这被科学家,圣劳伦斯大学教授史蒂文霍维茨(St. Lawrence University professor Steven Horwitz),称为【涅槃谬误“Nirvana Fallacy”】。
7
在英国皇室传记调查作者Tom Bower的书《叛逆的王子:查尔斯王储的权利,激情与反抗》(Prince Charles:The Passions and Paradoxes of an Improbable Life)中讲述了,查尔斯,卡米拉,戴安娜,女王,菲利普亲王之间各种互相对抗的故事。
查尔斯生于1948年,正好是二战后,大英帝国正逐步地走向衰落。
他的母亲是女王,身份的限制加上工作繁忙,导致他很少得到母亲的亲近与拥抱,查尔斯小时候与父母外出旅行时,都是由保姆带着。而菲利普亲王是一位十分严厉甚至有些专横的父亲。
他无法忘记,儿时的自己曾经在一次生日宴会上被父亲强迫穿上灯芯绒裤,成为同伴中异类的屈辱感受。
他也无法忘记,自己少年时代本该去伊顿公学的他,却被菲利普亲王强迫就读于伦敦的希尔会馆高等小学、伯克郡的奇姆中学、高登斯顿高中。
高中读书时,学校又远又冷,查尔斯每天早上起床要冲冷水澡,晚上睡觉因为打鼾经常被同学殴打,在家书中,他将学校描述成地狱:“我宿舍里的人都很邪恶。” 一直到后来,查尔斯都把当时的学校描述为监狱和人间地狱。悲惨的少年时光,让他对菲利普亲王更生怨恨。
查尔斯高中爱上了戏剧,1965年他在学校的演出中演麦克白,父亲菲利普亲王却在看表演时突然忍不住大笑起来,说查尔斯的表演“听上去像呆瓜”。这让17岁的查尔斯泪流满面,时隔多年,仍耿耿于怀。
而当查尔斯成年之后,他同样也无法原谅父母拆散他与卡米拉之间的恋情。让他只能选择跟戴安娜结婚。婚礼前因为压力太大,加上想念卡米拉,甚至为此落泪。最终导致了他与黛安娜之间两败俱伤的破碎婚姻。
而面对查尔斯王子破碎的家庭,威廉、哈里两兄弟极力扯清了自己跟父亲查尔斯的关系。
2017年8月,正值戴妃逝世20周年,英国皇室连同BBC拍摄了纪念戴安娜的纪录片。片子里,威廉和哈里王子共同出镜,怀念了当时跟母亲戴安娜无比美好的童年。而两人完全没有提到查尔斯。
有目共睹,他们都没有跟皇室安排的王妃候选人结婚,而是选择了与自己所爱共建家庭。
8
一个小时候被爱过的人,才会懂得爱。
家庭出身虽然很重要,但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不是绝对的。即便拥有强势父母,破碎的家庭,自己的命运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即便是皇室的规矩也是人定的。
原生家庭很多时候是无法比较的,所以在传统的、有钱的人家长大的孩子未必就忠于婚姻,或者是从单亲、领养家走出的孩子未必就不懂得幸福。
http://www.latimes.com/opinion/op-ed/la-oe-1027-goldberg-family-structure-20151027-column.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