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时候,有好多次我都是在村子里的吵架声中醒来的,那时候吵架的人很多,吵架频次也高。是宁静乡村中,偶有的一种喧哗,就像是平静的湖面偶尔激起的水花。
乡村里的吵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家里人互相吵架,另一种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吵架。前者吵得多了,可能会有一方怄气自杀;后者往往升级为打架,然后两家结下仇怨,也可能在打架中有生命之虞。
暑假和爸爸聊天,爸爸说我们村里因为家里吵架,有三个人自杀。爸爸说起的这三个人,有我完全没有印象的,也有有那么一点点印象的。家里吵架,肯定都是家庭矛盾。家庭矛盾往往比家庭外的矛盾更多,更难以讲得清楚。
村里曾有一家人,爸爸疯了,妈妈死了,只剩奶奶和孙子、孙女相依为命。奶奶的嘴巴是真碎了些,对待孙子和孙女,好言语的时候少,多半都是骂骂咧咧的。孙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十几岁的孩子干活儿,和成年人相比,力气差了些,经验自然也差了些。可这奶奶就看不惯呀,整日不心疼孙子不说,直把这孙子挂在嘴头。某一日,孙子在打谷场扬锨,这孩子对风向把握得也许不那么好,扬好的谷子不干净,回家又是被奶奶一顿责骂。无父无母的孩子,从未感受过亲情的温暖,整日在辛苦和责骂中过日子,十几岁的孩子生命的韧性又有多强呢,这孩子只得拿起农药瓶,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对嫁到其它家庭为人妇的女孩子们,都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和相处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分开,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适应新家庭的所有成员。能适应的当然好,不能适应的,有相当一部分都失去了生命,男孩子们则极少经历这样的折磨。小时候,我就听过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故事。邻大队的一个媳妇,因为和家里人相处不好吵架,选择喝药自杀,喝了农药后,看见一旁嗷嗷待哺的孩子,内心不忍,抱过孩子,给孩子喂奶,结果母子皆亡。我家亲戚里面,会表哥娶的第一个妻子燕儿表嫂,也是因为和大姑父吵架,一气之下,选择喝药自杀,留下的女儿当时估计还不到一岁。那些年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家庭矛盾选择自杀,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社会调查,我想得到的数据一定会是触目惊心的。
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吵架,涉及到的都是邻里之间,院里院外,田间地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说谁家丢了一只鸡,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满村子咒骂偷鸡人。谁家猪没有关好,拱了谁家的红薯,又是一顿吵闹。谁家孩子打架时下手狠了些,打破了谁家孩子的头,大人“护气”,带着孩子骂上门来。谁放牛的时候,没有把牛约束好,把谁家的秧苗吃了好几蔸,主人家去秧田发现了,免不了一通骂。
我们村因为缺水,每年放秧水的时候,都少不了吵几次架。有人守在外面一晚上,把自家稻田里放了满满当当的一田水。第二天,上家的人不满意了,凭什么我家稻田还没放满,你就把我家田豁口堵上,把水引去你家稻田了,总得有个先后顺序。这样的吵架通常都是两家人一起吵,吵的时候若是谁言语过激了一些,骂爹骂娘了,接着就可能引发铁锨械斗。这时候,村里其它人都会来劝架、拉架,这不同于家庭内部矛盾的吵架,大家觉得这是可以干涉的。
就算是亲兄弟间也免不了偶尔吵架,小时候我家和大爸家也因为一些矛盾吵过架。吵完架之后,就是两家的冷战。我记得有一次吵完架后,爸爸教育我和弟弟,这是他们大人之间的事情,让我和弟弟出门见到大爸和大妈的时候,还是要像往常一样打招呼。爸爸的教育让我明白,有些矛盾难以避免,但不要伤及情感。
如今的乡村比小时候要安静得多,鲜有人吵架。我跟妈妈说起这个感受,妈妈说过去的人素质确实低一些。我不太认同妈妈的说法,我个人觉得,一来在乡村生活的年轻人少了,这是最有压力,也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如今他们都去城市里打拼去了,把他们的喧闹也带去了城市。二来,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辛苦地挣扎在温饱线外,不管是家里还是家外的争吵,真的都只是几粒米、几粒豆的事情。在如今吃喝不愁的年代,再去回忆这些往事,也许会觉得当时的吵架似乎不值得。但困在过去时空的我们,永远无法拥有上帝的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