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东西,已经决定很久了。三月份辞职,出来做生意,两个月过去了没起色,很难开展。五月份开始压抑,越来越多。那段时间一直在听武志红老师的课,有很多感触、认知,写了一些东西,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坚持写东西。以下是当时写的关于写作和阅读的。
阅读、写作
写作,我想但凡自认读书多的人都会有这份渴望吧!当然我这里的写作是泛指,一种写和记录的状态,不需发表出书,重在自我表达、整理、归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来,文章流畅通顺,别人能懂,可以分享就行。
从初中开始多看一些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之类,高中大学慢慢看小说、散文、哲学、诗歌等,之后看书的习惯就一直保持。
我忽然想到,看书会不会滋养了我的想象世界呢?看书得以让我逃避复杂现实世界,让我回到自己的想象世界中,因为封闭喜欢看书,因为看书喜欢独处,因为看书封闭又让自己走向理想主义、心灵的僻静,一个坏的反馈系统就此形成。所谓书呆子会不会就是这样形成的呢?
联想自己看书总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画些下横线,笔记、整理和记住很少,很多书内容即使当时很震撼,也很少实践。其实看书跟听歌一样的,也只是流于表面罢了!记得看小说、散文,只会肤浅的欣赏文章的用词造句,文章优美顺畅,载录好的句子段落,很难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于诗歌更是不知所云。哲学、心理学、工具类书好点,观点明确,懂不懂很直观,只是缺乏实践和反思。从去年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看书太快,太多无效阅读的问题,有改进的想法和渴望,但没坚持做下去。
如果看书滋养了我的想象世界,让我倾向理想主义,走向更严重的孤独和封闭,那写作也许是破此困境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写作能让我专注当下,专注反省和认识自己,让自己慢下来,以后还可以写公众号,作为一个容器,可以分享,让自己被看见。
之后我又写过一些东西关于阅读、学习的。
重新理解自己的阅读方式,一直喜欢看书、阅读,但只是停留意识层面一时的刺激,缺乏深度的思考、反馈(交流、总结、写作等),这样看书倒反变成了滋养孤独想象世界的养料。这让自己的阅读,变成消磨时间和对抗空虚无聊的一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勤奋努力罢了!又因为没有反馈,看不到自己的成长,造成现在痛苦和迷茫。现在能理解,王小波说的,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所以尽看书不如无书,我想所谓书呆子就是这样形成的。
一直以来喜欢看书,确实也看了很多书,这样造成一种勤奋的假象,满足我的自恋,再别人看来我也是勤奋上进好学习的,甚至连自己都这样标榜自己,这样当不顺失败的时候就好把问题推给别人,说环境不好,别人不好,自己怀才不遇。这样得到别人的同情和自己的理所当然。也就是老师说的老好人的模式了。
看的书多,但大都是走马观花的形式。得到听书,听到几本自己以前读过的,但自己一点都想不起来书的内容。所以虽然看过太多书,学问知识没有得到,但却觉得自己不一样,比别人懂的多,于是滋生了自己傲慢和清高。
书上太多的道理,太多有用的知识。但是自己少实践,这就导致自己知行分裂,很多知识没能形成系统,倒反让自己迷茫、混乱。
在过去两年看的书比较多,书里都在讲,自己也感觉到,看书要有需要深度思考和反馈,要看到自己的成长,我要慢下来,但一直没改过来,也许是出于路径依赖,不过现在认识更深刻,真到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要反馈、要写出来,即使不被别人看见,也已经是创造,和世界发生了关系。
孤独中学习,反馈和看到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
以自己专业上面的学习为例。
毕业三年后找了一份新工作,从新开始,当时对于电气二次一窍不通。新单位也没有好的老师,全部自学,买了几本书,看第一遍不懂,多看几遍有点理解。最后弄明白,还是靠一次厂站断路器故障,重新换了一台,旧的放在仓库,对照图纸研究之后才算入门。之后看厂里的二次图纸,对照实际就越来越明白。
后来又自学计算机通信,一样的套路,买书多看几遍,对照实际,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就入门了。最后只能有停留在入门阶段,因为受限实际条件,更丰富深入的用不上,没有实践的机会。
最后想学JAVA编程,没有应用的机会,全部理论,可以用模拟练习,但是看不到实际应用的场景。内容太丰富,学习过程漫长,断断续续,最后没能坚持下来。
学习二次和计算机通信的经历让我对技术学习显得很自信。
以上是以前写的东西,放到这里就作为自己要写作的缘由吧!简单说来,单纯的阅读,让自己封闭、迷茫、抑郁。所以需要思考、反省、交流、总结、成长,写出来很重要。
想法很多,还想再学一遍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课,学习会计学
写下第一篇,就从现在开始,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一个月写两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