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正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正面

作者: 陌上桑qinger | 来源:发表于2017-10-13 11:52 被阅读29次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如果没有看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看到这句话时,我们只会把这句话当作一剂心灵鸡汤,知其味,却不会那么印象深刻。阅读此书,才深知曾国藩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精神,实在是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佩服至极!

    1.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思维单执,唯我独革,性格纯钢至猛,强硬而不知变革,虽豪情万丈,却不为官场同僚所认同,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地步。

    曾国藩并不是天资聪颖,颖悟绝伦之人。他的考学之路是跌宕起伏,一把心酸泪。寄予父辈厚望的他十四岁参加乡试,连考七次均不中,好不容易在21岁时以佾生注册,却被学台悬牌,责其文理太浅。这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打击为曾国藩的第一次奇耻大辱。

    道光晚年期间,官场风气污浊混沌,整个大清王朝就像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别的官员面对此境,都安之若素,如同不涉己事,只有曾国藩忧国忧民,心急如焚。好不容易等到道光皇帝去世,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曾国藩心情激昂,上了一道《应昭成言疏》,痛斥当时的官场作风,希望皇帝能扭转官场的泄沓之风。皇帝对其大为赞赏,命其详细解释。于是曾国藩画了一张图表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讲稿在九卿中传阅,但大家议论的不是他的赤胆忠心,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此笑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全城,整的人们见到他,都"目笑存之",让曾国藩无地自容,心寒了一生,此乃第二辱。

    两次的打击没能使曾国藩消沉沮丧,反而愈挫愈勇,更加激起了他与腐败不作为的官僚体系作斗争的决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上了多道奏疏,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地予以改革。但曾国藩高估了咸丰的魄力,他的拳拳忠心,激情呐喊,并没有起到响应的效果,而是被咸丰看过后,随口夸赞几句,随后便成了纸篓里的废纸。为了重棒敲醒皇帝,曾国藩上了《敬呈圣徳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言批评皇帝,致使皇帝大发雷霆,幸亏季芝昌等大学士苦苦求情,才免遭牢狱之灾。后在查办琦善及赛尚阿罪行时,因其"词气抗厉",打破"官官相护"的潜规则,而为京师权贵所唾骂。

    "长沙之辱"与"江西之困"。

    在曾国藩看来,官场风气己败坏之极,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赤地立新",自己动手建立一支新的军队。于是他开始着手创立湘军,并在中国军事上率先发明了"政治教育",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教育将士精忠爱国,不得扰民。这本是件好事,但他却命令驻省正规军每三,八两日,与湘军一同"会操",希望开启他们的天良,唤醒他们的良心。此举引起驻长沙的自由散漫惯常扰民的绿营军的反感,进而闹事。绿营伤了曾国藩的几个随从,曾国藩自己也差点挨刀,而巡抚骆秉章不光没有严惩肇事者,反而安抚被绑的绿营兵,对曾国藩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堂堂副部级官员差点被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无处讲理,实乃奇耻大辱。

    长沙之辱,虽然曾国藩打落牙和血吞,但也激起了他的斗志,致使湘军绝地后生。历尽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只强劲的队伍。在湘潭之战中,湘军与将近两倍于自军的太平军做殊死战斗,十战十捷,为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而皇帝老儿又怕曾国藩实力强大后反戈,一直没给他实权,这就造成曾国藩"筹饷"的诸多难处。在江西筹饷时,由于侵犯了陈启迈的财政权,遭其处处做梗。曾国藩忍无可忍,上奏参劾,致使陈启迈被革职查办。但此事并没对江西其他官员起到震慑的作用,反而使其更加变本加厉。在江西的几年里,湘军士饥将困,处境万分艰难。

    2.反思不足,自我更新

    不在绝地中死亡,便在绝地中重生。曾国藩最大的长处便是: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在精神上不断自我更新。

    江西之困,令曾国藩痛苦万分,而此时,他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曾国藩顺势上疏要求回家守孝三年。皇帝自然不允,催其回到军营。曾国藩便上了一道奏折,诉其愁苦愤懑,希望皇帝会体谅他的苦衷,授予他职权。哪知皇帝见太平军势力大衰,便顺水推舟,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

    在极端痛苦中,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回想自己的种种挫折,他终于认识到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是弱者。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再度出山时, 曾国藩像是变了一个人。他变得圆润变通,周到谦和,对皇帝也不再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这套儒道溶糅的老练,神鬼莫测的神态使其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再至江西,人人惬望"。与此同时,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治军也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苏格拉底说,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处处碰壁却不思己过,知道自己的不足却不思变通改过。而曾国藩却经过两年的静坐思过,使荆棘之地变成平坦大道,硬是活出了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不得不令人佩服其自查自纠,决心改过的毅力和大气。

    3.持之以恒,毅力非凡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实践向后人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三十岁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曾国藩立下"学做圣人之志",开始艰苦卓绝的自我砥砺。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践行了自已的志向。

    他每天必做"日课"。为人处事,性格缺陷不足,不好的生活习惯……,他都会通过日课细细检索,一旦甄别,便深刻反思,并时时进行自我监督。正是这种严苛的自修方式,才致使曾国藩最终脱胎换骨。

    曾国藩一生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大多数人在自我完善的路上,或停顿,或倒退,或精疲力竭,最终颓然放弃,但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终生坚持毫不退步。读书,写作,曾国藩在自我提高的历程中,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坚持有恒,毅力超凡的高大形象。在一次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毅力,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学识越来越大,自然官位前途也就越来越光明。他在对自己的人生体会中说道:热"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写到这里,看曾国藩的脱胎换骨的历程,映照出自己无恒的致命缺陷,此时此刻,禁不住惭愧万分。雄心勃勃的参加导师培训班,信誓旦旦地决定在此阶段完成三万字的写作任务的我,现在却还在补上周的作业。有一股想打自己脸的冲动。曾国藩的自我更新,自我砥砺的经历给了我内心很大的冲击。看来,在自我成长上,曾国藩将是我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了!

    人的心性必须这样如磋如磨,像粗糙之米,再舂米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

    与各位学友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正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kz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