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后记
很忐忑,编的教材周三就要交出版社,不知道李老师会不会把它改入围?
直到昨天,都还在纠结:让读书的娃儿明确班级、学校、社区、我们居住的城市、乡村,在我们身边,有着一群通过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衡量标准衡量出的“弱势群体”,真的好吗?
如果不幸的是,领到这本书的孩子就是个弱势个体呢?
会怎样?
或者知道自己的弱势,坦然接受扶助,而后发奋努力,靠自己脱困?
或者按着实事求是的编者提供的标准筛选调查出是弱势(比如,一天收入低于两美元就被视为极端贫困——读报偶得;比如某老师提出的并非经济学意义的弱势群体,如班级成绩很差的学生)群体的一员,碍于体面不肯承认——要知道,在离婚率很低的当年,我就是一个每遇填档案必纠结:因为太老实,又很虚荣,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我的妈跟别人跑了了,我爹为了维持生计干繁重的体力活外还要一肩挑起我的成长,于是就总是填双亲都在——还是一个单位!
羞于承认弱势,拒不接受救助,也会被视为病态吧?至少是不肯接受善意的抚慰,采取僵硬的态度对待同情与怜悯,而同情和怜悯本身又是多么高贵的情感!
或者,就安然接受扶助,甚至躺在社会编织社区提供众人援手的救助网里,安然现状甚至怠惰、消极、沉沦?
或者,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
想起不久的以前,贫困生接受学校扶助又要发言感谢又要与领导合影,社区里的困难户领最低生活保障不准安空调养宠物等等,特别是养宠物,争论言犹在耳。
不过,也许,就是我这种纠结的人多了,社会才进步得更慢吧?我们的文化才更是藏污纳垢,或者说好听点叫温润含蓄吧?
隐恶扬善,把穷视为恶,把富有视为善,把成功视为善,把失败视为恶,因此才让骨子里还残存不合时宜自尊的弱势群体羞于承认弱势吧?
呜呼!只有弱势如风烛残年的失能老人愿意因为开心地承认自己弱势就能获得扶助才开心吧?
我知道的情况是,并不!
当贫穷和没有尊严划等号的社会风气不改变,弱势群体缺少脱困的途径,背着沉重的称谓,生而弱势,代代弱势,……
不敢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