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井记之二——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2023年5月19日,我们第二次出井了,一路驱车到了房山琉璃河镇的西周燕都博物馆。红瓦白墙的宫殿建筑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看起来与周围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有点不太相称。伸手抚摸牛毛细雨,这片千年前西周人民生活过的土地,此时就踩在我的脚下,顿时有点激动不已。
我们来到旁边的工作厅,首先聆听了现任馆长杨志国老师以《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为题的讲座。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建在考古挖掘现场的博物馆。杨馆长将三次重大发掘和发现的主要文物进行了一一讲解。这些文物以青铜器为主,造型美观独特,极具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之后复尊、攸簋、堇鼎、伯矩鬲等名词,我都是第一次了解,看着PPT里美妙绝伦的图片,迫不及待的走进博物馆去一睹真容。
紧接着,我们听了首都博物馆资深讲解员李梅老师以考古学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李老师指出当今学生的理解误区,认为考古学就是盗墓,就是倒卖文物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中午短暂的休息后,我们开始在老师的讲解中动手完成一幅拓片作品。我选择了一个器身上刻有龙纹的鼎来制作拓片。由于我在宣纸上喷多了水,宣纸还没干就开始用刷子敲打,最后上墨的时候总是出现翘起和不上墨的情况,我的作品有点惨。及时如此,我还是盖章并塑封了,留作纪念。这样一幅有点丑的作品让我想到了我的课堂,有时候老师讲是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是一方面。刚才明明老师一边讲,我一边做,但作品还是有点糟糕。这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老师有时候也要理解学生,也许课上他是真的听了学了,但是最终显现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更直接的示范和演示,而不仅仅是批评和质问。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9819/cd8680b42d1d061c.jpg)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终于走进了名为“鼎天鬲地,寿命北疆”的博物馆展厅。展厅虽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这一次博物馆之旅我对西周时期炊具和餐具做了记录和学习。首先就材质而言,王和贵族用青铜器制作炊具和餐具,而黎民百姓用陶土来制作。其次,不同的炊具和餐具用途不一样,名称就不一样。鼎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用的器皿,有大有小。鼎的足是实心的。鬲是足部中空,炊煮食物的器皿,通常用来煮粥。簋是用来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碗”。豆是盛放腌菜、肉酱等调料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盘”。还有爵、罍、尊、壶等盛酒、饮酒的器皿。一边参观学习,一边这些器皿实际而精美,不禁感叹古人的创造力和生活智慧。
举、复和戈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三个字,在西周时期,其实是燕国管辖下的人数比较多的族。有的部族还有自己的族徽,挺有意思。“众人、百工、模范”等词语都与西周的历史有关。感兴趣就走进博物馆来寻找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9819/7a3962c04ba13730.jpg)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博物馆了解了西周的马车。以前给学生讲成语故事南辕北辙的时候,查找关于辕的资料,没想到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非常清晰的马车示意图。辕竟然只是马车衡木上的装饰,原来“轴、辐、轼”等字都和马车有关。西周是马车盛行的时代,西部传来的戎车渐渐转变成马车,成了主要交通工具,也成了主要打仗时的作战工具。现在叫开车,古人把开马车的技术叫做“御”,御马车。“御”是周代贵族子弟教育六门课程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9819/d798bdb47dacae8c.jpg)
下面这些成语大家也一定非常熟悉,其实他们都与燕国相关。邯郸学步主人公是燕国人,同甘共苦讲的是燕王了解百姓疾苦,甚至到军营与将士们同吃同睡。穷图匕见、善始善终、肝肠寸断、悬梁刺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这些都是与燕国相关的成语故事。
最后讲解员还讲解了这座遗址博物馆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建设,由于缺乏建筑方面的知识储备,看图有点吃力。但是陶制的排水管和对护城河的夯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9819/2dd4fb7c23842d3b.jpg)
本次参观学习信息量很大,日记中仅就我记得比较清晰的进行了记录。完毕之后,迫不及待的想把这座历史感满满的遗址博物馆推荐给更多人,想赶紧去首都博物馆参观青铜展,细致观察在西周燕国博物馆出土的重量级文物,一览当时百工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同时想来这座博物馆再次参观学习。大家如果要来,一定记得要请讲解员讲解哦。
坐车回井时,天下起了小雨。路过房山那绿油油的麦田时,我不禁想,这样的雨天,千年前的这里什么样?燕国人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ps:看看西周燕国的蒸锅长啥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9819/fe5f97777a64974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