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短视频,为何引发如此激烈的观点碰撞
不是这一段视频不够好,而是这一段视频太过于好了,好到处处都显示出了精雕细琢的痕迹,让我们猛一看来,感觉激情昂扬,但正是因为只给了我们激昂的感觉,所以我们感觉不真实。因为我们看过太多成功学的演讲,而这段视频和成功学的演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给我们的感觉上面是重叠的,先是激情昂扬,后是空虚焦虑。
以前的时候,我们对他人所告诉我们的观点深信不疑,无论别人给我们传授什么样的观点,我们都非常的认同,之所以我们会认同,其实是因为我们无知,因为无知,所以觉得一切都是对的,还会感觉别人怎么那么厉害,自己心向往之而又不能及。
再后来,我们读了很多的书,经历了很多的事,我们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含义,我们明白了,应该批判性的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此时的我们,才是独立自信的。我们更加相信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他人任意灌输给我们的观点。
这样的感觉在读书的时候尤为强烈,如果我们读的书足够多,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一种书让我们读了之后,心境更加的平静,思想更加的坚定,明白了世事不易,明白了应该坚韧不拔,但是还有另一种书,我们可能看不到悲观的观点,全都是积极向上的观点,但是我们读了之后,却让我们越来越自卑,完全没有自信,好像自己一无是处。
后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特别的谨慎,如果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变得更加自卑而不是自信,观点变得更加狭隘而不是兼容并包,有了更多的偏见而不是理性,这个时候,无论这一本书的口碑怎么样,我们自己的内心会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本适合我们的书。
这就像这一段视频是一样的,视频的主旨,或者说拍摄视频的人想要给我们传达的一种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昂扬乐观的,但是他的手法却不怎么样,因为他的表现形式,给我们的感觉恰恰相反。
视频当中宣扬的一种生活,是自由的,是积极的,是昂扬的,但这只是少部分人的理想生活,而不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现实生活。这导致大部分年轻人在看到这样的视频的时候,完全不会产生共鸣,所征产生的只是厌恶的感觉。
只能说这一段视频的拍摄花费不菲,干净大气的场景,精雕细琢的文案,充满磁性的嗓音,制作者以为依靠华丽的堆砌,就能够从心理上征服如今的年轻人,然而现实是,这一段视频被批得体无完肤。
虽然他想表达自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是它的内核却并非如此。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状,是因为视频的立意太小。
视频的制作人以为如今的年轻人依然处在少不更事的状态,然而他却没有看到,如今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具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我们知道,不是看了一段激情昂扬向上的视频,就可以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
我们人生理想的实现,并不在于跳一段网红舞,不在于海边冲浪,不在于弹一首优美的钢琴,不在于剪辑一段精彩的视频,不在于一切建立在为了炫耀的基础上的一切行为。
我们的人生理想,在于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我们的人生理想,建立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家国情怀当中,我们的人生理想,是为了自己,也不全为了自己,而是让自己融入到人民当中,融入到国家田径发展当中。
我们知道了这些,我们明白凡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追求好高骛远,我们只是想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尽到,把属于自己的担子扛起来。
这一段视频之所以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是因为制作人以为年轻人的思想还是浮于表面,而没有看到如今的年轻人已经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我们的思想更加的成熟,我们的意志更加的笃定,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质。
我们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这不是靠一段浮夸的视频,而是认识到真正的五四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更加的内敛,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心怀天下。
这种精神的养成,靠的是生命当中让我们感动的人。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安全而甘愿寂寞的戍守在偏僻边疆的战士,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安全奋不顾身冲击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医生护士,他们是人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摧残后第一时间冲进灾区救援的解放军,他们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教育学生的人民教师,他们是凌晨5:00穿梭在街道的清洁工,他们是每一位默默无闻而有辛勤付出的劳动者。
所以,如果真的想把五四精神献给当代的年轻人,希望拍摄的是坚定的前行者,而不是喧嚣的嬉闹者,希望拍摄的是朴素的普通人,而不是靓丽的少数人,希望传达的精神是向死而生的勇气,而不是靡靡的浮夸之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