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是我的幼儿园,所以对于音乐美术舞蹈等才艺,缺乏最初的启蒙,一直欠缺。也包括作文,直到五年级,才有正规的要求,严肃起来的。那时记得要作800字,每一次都是一道关口,一场大病,一回煎熬。抠出干干巴巴的三页方格纸,等候语文老师批判。
农村有句俗话,鼻涕孩子秃头牛,长大无估头。我自己也没想到,到了高中以后,到了大学,以至博士毕业五年来,竟然常被认为具有写作素质的人。虽然没有大出息,但是从抠不出几个字来,是批判展览的对象,变为以文字为特长,也算小小的没想到吧……
每一次整理房间,每一回归置物品,最多的是书,最累人的也是书,但是这最累赘中却也有着内心的喜悦。这时会莫名地感恩这时代的好来:那么多的大师生在前头,那么些的作品可以浏览,你能随时接续他们的观点,不受限制地研读他们的构建,空间没有距离,时光没有隔膜,从任一处出发,都有你无尽的路可走。任何一个方向,都有邻居,不孤独。
换一个住处,过上两三个月,便积累形成一架新书,当然以新诗及其解析,哲学,逻辑学,这几类为主。
读的渐渐多了,理想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有时会成为彼此的量尺,于是自己也会拿起笔来写一写。
我的这样的想法应该是大多数:每天只有写点什么才觉得踏实,倘若笔下无文,遍感到苦闷,感到忧愁,感到虚度了时光,甚至颓废,甚至可鄙。
因为经常乘坐单位的早班车,每次在莲花池公园的西门口路对过候着。昨夜一场小雨,今晨已有秋意,无论起的多早,总有人往来如梭……。这样的时节,这样的经历,拿出手机来,一时竟然不知该说什么。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恐惧,有一种恐惧。
也许识字的人用文字记录,用文字思考,用文字构建自己的品格,是有着天然基因的,是挡不住的使命感由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心?怕哪一天铺开了纸,打开了笔帽,却发现无处下笔?为了避免这样的危机,我只有一条建议,就是一天不停地写下去。
这里存在的一个阻力,即,总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风格,希望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希望保持相当的深度。不如此,便不好意思动笔,这个顾虑是最常见的一个阻力。
但是,那些灵感,那些品味,极少是无缘无故出现的,首先需要数量的积累。
青年随笔出版之后,这五年里我也有着上述的顾虑,本来准备好的一个乡村风俗自然传记,怕说不完整,怕写浅了有所辜负,放在那里总是没有勇气修订。
现在自我教育,觉得还是要不断地思考下去,不断地写下去,为自我,为了朋友。
能够写字,确实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能力,原本就是基本的生活要素。不过我也反对凡是真实的文字都值得推崇这种观点。因为真,不见得有益,不见得就是艺术,值得赏析。
文字的门槛很低
文字的殿堂很远
这也是文字魅力的一个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