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宁波一位高速收费站男性收费员的微笑服务视频走红于网络,被网友称为“职业假笑”。而更早之前,一个看起来刚走出校门,向内转身哭,向外转身笑的女性收费员也火了一阵。在感叹成人世界没有“容易”二字的时候,不禁在想,这种“微笑服务”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30891/14b1b007c8ee812f.jpeg)
在服务界,有一个至理名言,“顾客就是上帝”。而这个舶来品竟然不是来源于信奉上帝的西方,而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提出者也不是销售界、服务界的大神,而是一个歌手。三波春夫的话直译是“顾客就是神”,想表达对着观众唱歌就好像是在向神灵祈祷一样。偷偷说句,还挺有效果的,是东京奥运会主题曲的演唱者,红白歌会的常客。但是中国翻译家信奉“信达雅”,翻译过来就成了“顾客就是上帝”。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30891/efc58d85d736c0c7.jpg)
“顾客就是上帝”顾名思义就是以顾客为中心,提供产品的同时附加良好的服务,最终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而最近在读书时,发现了一个可以与之对应的概念:定位。
此“定位”不是指产品定位,可以理解成在顾客心中埋下一根“刺”,在同类商品中鹤立鸡群或鸡立鹤群,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前者产品定位是商品公司给的商品定位,依据客观事实建立的。比如说戴森吹风机定位是高端,定价千元起。后者“定位”聚焦于顾客的认知,,根据目标顾客需求,提供对应商品。比如佳洁士:防蛀。但商家往往试图改变顾客的认知,且不说要在短时间内改变顾客认知,就是全盘接受商家想传达的信息在这个广告时代都很困难。毕竟大家都很忙的 !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30891/5bacd9177669b566.jpg)
中国有句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外国也有句“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由于受到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看法并相信自己是对的,而想要改变观念不仅证据要翔实丰富,还需要时间去消化理解。这如同学渣的常用句“这题答案是不是错了啊?”是一个道理,学渣在发现自己错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出入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是标准答案错了。想改正他的观念不止要提供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还得让他自己想明白。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30891/4b169fa87fcdd14e.jpg)
可在中国,“顾客就是上帝”已经从营销指导理念演变成了是非的判定标准。因为顾客是“上帝”,所以上帝都是“对”的。比如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祈福的,餐馆里大声嚷嚷被劝阻恼羞成怒的,公交没到站点就想下车的。商家仍保留“上帝都是对的”不过是向钱看齐,并没有学到理论中的精髓,除了给顾客带来一种同质化的缥缈的高高在上感外,并没有值得记忆的差异点,反而丢掉了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