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说到,ID这个专业收入算不上高大上,这是ID专业在就业市场中与其他专业博弈的结果,可以说是ID行业普遍现象,代表的是行业平均。对于还没踏上ID这条船的朋友来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上了ID的船就意味着你大概率与世界首富无缘了。对于已经混迹ID的朋友来说,了解这些却远远不够,毕竟ID圈子里还是有不小的贫富差距的,如何把自己混到ID这一行的状元梯队,对广大ID来说是更重要的议题。
设计师的薪水到底是谁定的?
商品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薪水也是一种商品价格,购买的是员工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薪水自然也是由供求双方的关系决定的。薪水高的是因为你的能力供不应求,薪水低是因为你的能力供大于求。
简单描述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帮助大家理解:
场景1,有家公司第一次做硬件,产生了一个设计的职位需求,公司老板没钱,也不懂硬件,对设计师的预期约等于美工,这时10个刚毕业的设计师来抢工作。大家想拿到工作只能靠拼谁薪水低。
场景2,有家软硬件巨头公司想转型品牌形象追赶苹果,排除自我膨胀吹牛B的人选,全球可能也没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假如这时候有个大神拿着多年带着公司转型的成功经验和可信成果站出来(比如J.Ive),那肯定被大家抢着挖,这薪水自然低不了。
这两个场景基本上是设计就业市场上的极端了,所有设计就业基本都是这两个场景的中间状态。在这两个场景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因素对薪水的影响至关重要。
需求一方对设计服务的预期成果:第一次做硬件的那家公司没有什么经验,看不懂设计,只是希望找个人把设计做出来;而巨头公司是在已经成功的基础上做设计进化,公司已经有大量产品经验,充分意识到设计的价值和难度,舍得投资设计。
供给一方的能力和经验的稀缺性:刚毕业的设计师们能力都差不多,严重同质化,就算有的厉害一点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证明,所以公司选谁都差不多。而大神是来带着巨头转型的,这并非每个人拍拍脑袋就能做的到的,而且还有多年的成功经验作为能力确定性的保证,换别人做公司要冒很大风险。
而设计供求在这两个因素里面,需求一方更为关键,因为如果整个市场上如果完全没有巨头公司,大神再厉害也发不出原有的光芒。所以想搞清楚大神为什么能拿高薪,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公司一方到底“为什么需要设计?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远离低薪,高薪职位在哪?
公司是要赚钱的,不是搞慈善,花的每一分钱都得转化成利润。能舍得花大几十甚至上百万请一个ID的公司肯定是期待回报远远大于ID投入的。如果一家公司年营业流水才千万,是不太可能在ID上做大投资的。所以说,有高薪ID职位的公司,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请得起,二是有必要。不过就业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招聘信息和公司,那什么样的公司符合这两种条件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甄选,我把所有需要ID的公司做个大致的分类。
“利润x销量”是评估硬件业务盈亏的基本衡量指标。根据这个粗糙的公式,我简单把这些公司分划分成如下:
(工业设计师职位地图,自己根据经验画的,肯定不准,主要是为了说清楚意思)
在这个图中,横坐标是公司产品出货总量,纵坐标是所有产品的平均利润。从右上角开始是第一象限,逆时针排序为二,三,四象限。
第一象限:产品利润高,出货量巨大。最好的代表就是苹果,款款奢华爆品,很好理解不用多说了。
第二象限:产品利润高,出货量相对较低。通常是硬件里的奢侈品,或者专业性很强的硬件,比如近些年在无人机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大疆无人机,或者像GE这样的大型设备或者医疗设备。尽管这两家公司在业内是领头地位但主要还是针对特殊领域,随手google了一下大疆2019年产品销量在3百多万台,虽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对于制造业巨头来说通常单品都可以到达相对应的数量级,整个公司都是数千万的产品出货量。(GE单品的利润应该已经超出表格上限,为了美观就不那么严谨啦,设计师病犯了)
第三象限:产品利润低,出货量还小。这个象限公司比较特殊,在前些年,这个象限通常是创业公司,小工厂,一般负担不起内部设计人员,主要靠设计公司提供基本的ID服务。但随着互联网发展,线上利润逐渐增长,出现了现象级的新业态——很多以软件起家的公司的做硬件的入场姿势就是就落在这个象限,比如微软surface早年一直亏损,前2代都是利润低且销量小,相当于砸买经验,然后硬件行业异军突起几年内跨越到第一象限,这个现象对ID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之后会展开来说。
第四象限:产品利润低,但出货量大。产品薄利多销,最直接可以想到的应该就是MUJI和IKEA为代表的各种生活用品品牌,虽然这俩品牌也有不少贵的东西,但多数产品还是百元人民币左右的大众消费产品。另外就是富士康,比亚迪,等大量的研发制造代工商,这些代工商为了跟客户沟通顺畅或者是自己做品牌,下面都会有规模不小的设计团队,因为是代工商,所以产量通常都很大,但往往只是利润链的一小段,利润率并不高。
这个分类简单粗暴,不能完全展现行业细节,因为很多公司其实会跨越象限,或处于中间状态,比如我所在的Dell,既卖一台上万的电脑,也卖一台几十块的鼠标。不过也是因为这种情况,才会需要高级的设计领导者把握全局,让每一个产品在其自己的生态中脱颖而出。虽然分类粗糙,但ID的重要性和待遇的相关性在此一目了然,商业需要ID当然是要挣钱了,愿意花大价钱做ID的要么是产品贵,要么是产量大,而其中最豪气的公司自然是两者占的巨头了。
更进一步,这个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公司对ID投入资源的大小,在此我将企业对ID的投入分为三个梯队:
1.土豪ID公司,ID与其核心商业高度相关的巨头,ID直接被广大消费者考验转化为公司资产。苹果为代表的全部第一象限硬件巨头公司和第三象限的新型互联网企业,这些公司都不差钱,研发投入都是天文数字,而且很多公司的ID已经是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工具,或者对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全世界收入最高阶的ID职位几乎全在这种公司,巨头公司的CDO (Chief Design Officer)收入不会比中小型企业的业主收入低,在这里通常有从低到高各种阶段的大量ID需求,ID设计师发展空间很大。
2.小康ID公司,ID与公司核心商业相关,ID投入占其研发成本的相当高比例,但而受其所在行业市场规模和利润限制,投入的绝对值不能跟巨头相比。
第二象限公司通常落在这个分类,产品市场规模本身比较小,不像手机一样人手一台,但产品有门槛,价格较高,专业性强,为了保证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设计师经验很重要,需要顶梁柱试的设计师把握产品体验,通常ID工作较侧重于功能,人机等方面;这里的设计团队通常不会很庞大,走的是少而精路线,在这里做设计师,无论从能力,还有待遇不会比土豪公司差,如果能做到资深职位,收入也很可观,只不过通常职业发展天花板较低。
还有大量第四象限,薄利多销的产品公司也属于小康公司。最极端的就是富士康等研发制造代工商ID团队,虽然公司本身处于制造业后端利润较薄,但巨大的产量对设计师重要性有着放大作用,在这类型公司里面,设计师的工作主要是辅助公司拿到上游的客户订单或者提高生产和沟通效率。如果是类似于宜家的自有品牌公司,设计师的水平则要被消费者直接考验,设计投入则更多一些。在这些公司,由于产品种类繁多,通常设计团队规模不小,管理结构比较扁平,收入不错但职业天花板较低。
3.屌丝ID公司,符合第三象限标准的其他公司。公司特点请大家自行脑补,职业天花板就是地板。
写到这里,其实大家可以看出,一家公司负担设计的能力其实并不是他老板黑心还是好心的结果,而是这家公司所在的生态位决定了这家公司设计职业发展的潜力,越是靠近右上角的公司ID发展潜力空间越大。上错了独木舟,划的再快也追不上航母。所以设计师如果想要在事业上有持续的发展空间,首先必须看清楚公司的生态位,身在独木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努力就能让独木舟飞起来。不要在怨天尤人骂老板了...在此可借用中国传统十字真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你呢?
有了对ID行业的基本理解,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我在哪?你自己现在哪个位置的公司?又在公司里是什么位置?
我要往哪里去?你5年后希望自己在哪个公司?在公司的什么位置?
有了对自己的基本定位和未来的目标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弥合两者之间的差距。之后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不同的公司和职位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
请点赞让我知道有人看,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