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钟,曙色未现,从十九楼望出去,灯火绵延在平原上,看不到尽头,许是国庆大假,城市还在睡梦中。没有了车水马龙,也没有往日的喧嚣。小子今天返校,我也赶着回单位,九点钟上班。匆匆吃过早饭,将小子丢在地铁站口,我驾车返回。
出城的路上车流很少,稀稀疏疏的,显得有些寂寥,毕竟是假期,赶时间的人不多。七点半从省城出发,耗时一个半小时,八点四十到达目的地,这是我车速不快的情况下,如果是男士们开的话,大约只需要一个小时。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想起二十多年前从学校毕业,接到分配通知书,从老家乘车到省城,花了一天半;从省城到单位,早上八点上车,晚上八点到达,整整十二个小时。那时的路,弯道多,塌方多,坑坑洼洼,颠过来倒过去,像坐过山车。加之路面窄,会车时还要倒来倒去的,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坐在车窗边,一面是湍急的岷江河,一面是陡峭的山岩,看得人心惊肉跳。那时最怕出差,车难坐,路难行,坐一次车伤一次,每次下车都是一身灰尘,整个人都散架了,伤身又伤心,好多天恢复不过来。
过了十多年,路况有所改善,到省城的时间缩短为四小时,当时觉得这简直就是罗马大道了,毕竟山区修路不易,能有一条高等级公路已经很幸福了。好景不长,一场地震,山体滑坡,道路塌方,一下子又倒退回二十多年前。但是后来发现因为这场地震,因祸得福,州内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都汶高速。也幸好有了高速路,震后有好几年,进出州只有都汶高速公路,国道213线始终处于修建中,直到前两年才完工。
前些年,地震后遗症频发,一到雨季,泥石流、山体垮塌,年年轮番袭击,高速公路也未能幸免,年年垮塌年年修。特别是那年,隧道出口处的跨河大桥被砸断了,为了保障生命线通畅,在抢修大桥的同时,先搭了便桥,单边通行,进行交通管制,上行下行交替放行,两小时一轮,遇到车多时,到省城要花上大半天。记得有一次,小子开学,送他返校,过隧道就走了五个小时,而隧道长度不到一公里。
随着经济发展,州内交通日新月异,继都汶高速后,汶马(汶川至马尔康)也竣工通车了,从省城到马尔康只需要四小时,比之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再过两年,还会有铁路,出行更加方便,“天堑变通途”不再是传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