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院植保1601班三下乡社会实践到沂蒙革命老区纪实
孙宗岳
7月11日假期一开始,植物医学院植保1601班积极响应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带着本班14名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一头扎进革命老区沂蒙山的怀抱,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她如此神秘,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她如此神圣,让无数中华儿女崇拜向往;她如此的神奇,从革命年代到今天的和平时期,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沂蒙。她有着许多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奇迹和荣耀,临沂保卫战,中国军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沉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展现出民族的绝不屈服的血性;大青山胜利突围,奏出了陈明和辛锐青春爱情永恒的壮歌;孟良崮战役,军民并肩同心,实现了解放战争的整个华东战局的转折。红嫂乳汁救伤员,百姓小推车支前,妻子含泪送夫上战场,等等这些革命故事一一凝聚铸造了光辉的沂蒙精神。之所以选择沂蒙老区做为实践活动目的地,原因之一是这里是植保1601班班长孙宗岳的家乡。从小受沂蒙精神吸引和感召的孙宗岳明白:长期与贫穷抗争的沂蒙老区,是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的理想之地,也是汲取精神力量、获得最佳锻炼的大熔炉。
小分队经过十几天的广泛调研和实践发现,贫穷和落后已不再是沂蒙老区的代名词,如今的老区人民依靠特有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新的辉煌和奇迹:经济与文化正走向全国前列、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全产业链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正蓬勃发展……十几天的社会实践生活,沂蒙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感染着植保1601班社会实践成员,成员们也融入了沂蒙人的生活,给他们送去了青岛农大三下乡的奉献与爱心。
枣园镇大桥村:陪伴留守儿童和老人
奉献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带着这一任务,7月12日,植保1601班社会实践小分队进驻到临沂市兰山区枣园镇大桥村,这是队长孙宗岳出生的村子。村子在沂蒙山脚下,村前有一条从山里流出的小河。这个村子有着沂蒙人最普遍的特点,勤劳能干,在白天是很少见到青壮年的,只有老人和儿童,因为青壮年都到40里外的临沂城打工去了,他们早出晚归,年头到年尾。因为勤劳吃苦,村民的生活比较富裕,大多村民住上两层的小楼房,而且买上了小轿车。即使孙宗岳的爷爷奶奶这样的老人也依然不改勤劳的习惯,七十多岁了还种着两亩多地,村民的纯朴与勤劳深深教育了小分队成员。
队员在枣园镇大桥村陪伴留守儿童
小分队的到来给留守的儿童和老人带来了欢乐,他们给小孩子做游戏、唱歌、做手工等;给大孩子辅导功课,讲科学知识;给老人谈心表演节目,慰问孤寡老人,走访老共产党员,听他们过去奋斗的故事。他们还向爷爷奶奶请教水稻的种植知识、玉米的除虫害,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小分队发扬了“老莱农”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又展现了“新青农”青春蓬勃朝气,他们队伍整齐,文明有礼,为村子打扫卫生,宣讲科普知识,给这个满是老人与孩子的村子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活力。
方城镇蔬菜基地:领略现代化农业魅力
实践小分队的第二个任务是调研沂蒙老区农业发展。7月18日,在兰山区委农工办主任李修余、宣传部副部长臧艳丽的协调帮助下,青岛农大植保1601班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兰山区方城镇蔬菜基地调研。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沂蒙人的勤劳、拚搏和进取,认识到了沂蒙精神的最可贵之处,那就是人穷志不穷,地贫人勤劳。在方城镇农业品牌办主任相廷锋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方城镇位于蒙山南麓,北部是山区,南面是丘岭和平原。地虽处偏远,但人的思想却超前,这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搞起了蔬菜大棚,现规模已位居全省第三,方城西瓜更是被培育成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方城镇从开始的简易蔬菜大棚,到现在的现代化高科技蔬菜大棚,形成了山东北有寿光,南有苍山,中有方城的种植大格局,沂蒙山人没有被时代落下。
队员在方城镇农业示范园区调研
农民种菜从过去散户种植到现在政府引导下的农民种植合作社,统一种子、农药、化肥,减少成本,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民从种到销都不愁,方城找到了便捷的发展快车。
而如今镇政府成立了农业品牌办公室,使全镇蔬菜品牌化,订单式生产,大大提高了蔬菜的品质、附加值和收入保障,政府把眼光放到了高处和远处。
更让人吃惊的是方城的蔬菜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大型农场的出现,改变了以前所有的运营模式。其中鼎益农场为例,通过土地流转,筹地3000亩,投资6000万,农民可以重新再到农场应聘,公司化运营模式,产品直销与当地高校食堂或超市对接,公司聘请了高校人材,其中山农研究生参与管理,有青农老院长和研究生博士生指导。方城一直重视高科技运用和高科技人才进的技术指导,先进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使方城的农业发展的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
方城镇这些一日千里的发展变化,改变了人们对老区贫穷落后的形象看法。连从小在沂蒙山下长大的队长孙宗岳都惊诧不已,沂蒙人的勤奋拼搏和智慧,让所有队员折服。
孙祖镇栗林村:关注精准扶贫变化
7月19日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1601班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省委书记刘家义刚到任就进行调研的地方——沂南县孙祖镇栗林村,去年时任省委书记姜异康也曾来过这里。这是一个有着什么样魅力的地方,引起了领导的如此关注。
队员在孙祖镇栗林村工厂调研
带着好好奇,小分队受到了孙祖镇党委书记陈纪雪的热情接待,陪同小分队走遍了孙祖镇的山山岭岭,解开了孙祖镇栗林村的魅力之谜---那就是孙祖镇党员干部时刻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带领老百姓发扬沂蒙精神,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特别的路子。
孙祖镇地处沂蒙山腹地,镇南面为孟良崮山区,曾经的解放战争主战场,是八路军几大纵队的埋伏之地,国民党军队不敢踏足之地。打仗过去是一个好地方,但要发展经济此地是很难开展的。在改革开放前,贫穷落后孙祖镇与全国其他革命老区是一样的模样。
当陈书记带着队员来到栗林村时,队员们惊呆了,这个地方竟然有现代化生产车间,村委房顶上有光伏发电板,村委有文化广场,村民有“买卖惠”电商平台。陈书记说这是响应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号召,扶贫不再是不让贫困人员吃救济款,而是扶项目、扶设备、扶技术,让经济持续发展,利用因为地域偏远人走不出去的特点,把项目引进来,把大企业引进来,让贫困户通过劳动致富。
孙祖镇的干部动了很大的脑筋,干了很多实事,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陈书记带领队员们参观了一个现代化的养羊场,从自动化喂草到自动化除粪,再到机器挤奶,这些曾经吃煎饼卷大葱被称之为“土八路”的沂蒙山人在这偏远的地方,居然也生产出了洋气十足的奶酪。
陈书记所到之处,与鞋厂的村民,羊场的喂羊人,村中卫生室的病人,无不熟悉如同家人,地方父母官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建立了鱼水之情,青农的社会实践队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最后,陈书记带领队员参观了朱家林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更是让队员们叹为观止!全山东省共有14家参与项目竞争。但是朱家林村获得了第一名。连续三年获得省以上财政资金支持2.04亿,朱家林村由一个偏远破落的小山村,在政府引导、创客引领、综合规划、多主体参与,形成了一个实现了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原生态的有机体。为山区农业农村和农民探出了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
沂蒙虽偏远,但是沂蒙人的思想却超远,沂蒙山区虽落后,但是基层干部的思想不落后,他们扎实工作,努力拼搏。他们有着崭新的理念,超前的思维,再一次让老百姓让沂蒙山区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植保1601班社会实践小分队队长孙宗岳和副队长马玉贞在与孙祖镇长张静和栗林村支部书记李长全座谈时,都深刻地感受到沂蒙老区基层干部这种理念新、一心为民、扎实能干的工作作风,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由沂蒙干部和群众续写出了新的篇章,经续丰盈,继续光大!
后来,植保小分队又参观了大青山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的抗日省政府战工会旧址,接受了红色的革命教育,深切地感受到八百里沂蒙处处洒着英雄的鲜血,处处能嗅到英雄的味道,处处有特别的质朴和勤劳。
7月23日到了社会实践结束的日子了,队员要离开大桥村,十几天的社会实践队员受到了村民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队员们克服了难耐的酷热、水土不服,想念父母的困难,磨练了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一直投身于农业农村中,突出了专业特色,彰显了莱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有过争论有过失误,但无不夯实了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开拓创新、勤劳吃苦、拚搏不止的沂蒙精神牢牢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完成了学校提出的“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的又一个章节,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更为自己的人生作了一次丰厚的奠基!
网友评论